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徐庶怎么死的?徐庶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徐庶怎么死的

通过史料分析,关于三国超级隐士徐庶的"归去来兮"探讨如下。

首先,可以排除徐庶死于它杀。

徐庶三国时期的超级隐士,他出身寒门子弟,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常常做了些行侠仗义之举,后为朋友报仇而逃亡到荆州地带,随后隐居山林,弃武从文,饱读兵书,身怀不世之才。他出山后,最开始选择辅佐刘备,便用妙计屡破曹军,曹操为了把徐庶挖到自己营帐来,想出了以母挟子的妙计,孝子徐庶为了母亲,只好离开刘备来到曹营,为了报答刘备对其知遇之恩,徐庶临行前发誓:他将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献一计。

徐庶到了曹营后,因为有对刘备的誓言,再加上恼怒曹操逼死其母,当真做到了“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谋,据史书记载,徐庶在曹魏数十年间,悄无声息,在政治上没有半点作为,在军事上没有丝毫建树,几乎泯然众人矣。非但如此,徐庶还暗中帮助旧主刘备。据悉,徐庶归曹不久,曹操派出八路大军向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大举进军。徐庶获悉消息后,悄悄地给刘备写了封信,把军情告诉了他。刘备接到书信很是感动,通过提前部署成功击退曹后,回了封信,想要徐庶重新回归他的麾下。但徐庶因为颜面的问题,婉拒了。

然而,尽管如此,曹操并但没有处死的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而且还一直对他存有幻想,一直厚待他,封以高官厚禄。据《魏略》记载,徐庶到曹营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两个职务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官职。

因为曹操一直善待他,也就排除了徐庶被杀的可能性。

其次,徐庶因病而死。

徐庶因为不愿吃“回头草”,到了曹营后,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由谋士转为卫士,虽然不求有功,但也求无过,虽然不思进取,但也求心安。因此,他尽管不为曹操献计献谋,但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然而,据史书记载,徐庶最后仍没有善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病逝。

原因是徐庶自从到了曹营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的惨死,仕途的受挫,骤然地打击,让徐庶从此心有千千结,这期间尽曹操给他加官进爵,但都于事无补,心塞的徐庶忧郁成疾,最终病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徐庶是什么样的人

是三国时人,但更像一个战国人。

“央视三国”第二十五集,在檀溪湿身,靠眼泪感动了“的卢”马的刘备因祸得福,寻得自己第一位谋士,化名单福的徐庶。

实际上,本来之前在徐州投效刘备的糜竺、孙乾也可被归入“谋士”行列。

毕竟《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处在主君和小兵之间的,只有四种人,能打的武将、不能打的武将、能出好主意的谋士、出不了什么好主意的谋士。

糜竺和孙乾再不济也是属于第四种。

但碰到毒舌的水镜先生,却连这个资格都不肯给他们。

他俩被水镜先生司马徽讥讽为不能经纶济世的白面书生。

糜竺、孙乾不行,那么徐庶行不行?

《三国演义》里的徐庶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一出山,便破了两路来犯的曹军,袭取了樊城。

这个战果对于依附于刘表,并且被刘表麾下荆襄集团排挤的刘备来说,是天大的惊喜,可以说是一笔能与陶谦让出的徐州相提并论的横财。

司马徽和徐庶也都是颍川人。颍川在三国时代的重要性,之前文章里略有提及,他们大部分选择为曹操服务。

东汉之后的魏、晋两朝政权,都具有颍川士人与曹氏、司马氏合伙的性质。

而选择流浪在荆州的颍川人,则选择了刘备。

这看起来很像是外来者跟外来者的抱团。

徐庶从颍川来到荆襄之地,据程昱所说,乃是因报仇杀人而披发涂面,不得不背井离乡。

这类举动,即使是在同样以血勇著称的汉魏时代,也已少见。而他的“披发涂面”,让人很容易想起《史记》里所写的战国刺客豫让、聂政诸辈。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自皮面决眼”之类。

而他路遇刘备时,先唱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的举动,则会让人想起《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动不动就弹剑而歌的门客冯谖(冯驩)。

徐庶在此所展露出来的“佯狂”姿态,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高姿态,可以说是继承了战国士人欲效力君王而又自负于君王的精神衣钵。

而后,徐庶又开始以“的卢”马来做文章,以“妨主”的名义,建议刘备将其赐给仇人。

这种建议当然立刻被仁德的刘玄德拒绝。徐庶也遭到冷脸怒斥。

徐庶忙说刚才是“试探”——原著里的说法是“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这与战国名人商鞅先以“帝道”“王道”试探秦孝公,最后以“霸道”正中孝公小心脏的行为,又是何其相似乃耳。

《三国演义》里的徐庶如何评价

《三国演义》里,徐庶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初晓儿认为是罗贯中尊刘贬曹和正统思想的反映和延伸。

一,徐庶的忠君值得商榷。

在刘备几乎百战百败的情况下,徐庶化名单福来到新野,做了他的军师。

徐庶一来,即帮助刘备大败曹仁、李典,夺取了樊城。

曹操问败归许都的曹仁因何失败,曹仁说刘备以单福为军师,此人颇有谋略,因此中计失败。曹营中谋士程昱说,此人真名不叫单福,他是颖川徐庶。

曹操向来求贤若渴,门下谋士如云。听程昱说徐庶谋略强他十倍,曹操便想要把徐庶纳入曹营。

程昱想了一个计策,让人把徐庶的母亲从颖川接到许都,然后以徐庶母亲的口吻和字迹写书信给徐庶,说自己在曹营,盼望见到徐庶。

徐庶是孝子,接到母亲的书信后即辞别刘备到了曹营。没曾想母亲竟然因为他抛下刘备,而来到曹营,勃然大怒:“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孽子弃明投暗,愚蠢至极。”言毕自刎而死。

徐庶就此留在曹营,也留下了所谓“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成为了“忠臣典范”的美名。

初晓儿认为,徐庶因为母亲的死而只能在曹营一言不发,说他是孝子,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但通过这件事说他是忠臣,纯属瞎扯。

徐庶忠于刘备就是忠臣?刘备是天子?是汉献帝?其实刘备终其一生没有哪一件事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的,他只是用“汉室宗亲”到处招摇撞骗而已。他后来建立的蜀汉,与刘邦、刘秀的汉王朝毫不相干!

曹操托名汉相,他毕竟还是汉相!

这话其实不用多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尊刘贬曹的小说。

但问题是作者把他的尊刘贬曹思想延伸到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把徐庶的母亲装扮成了一个烈节的忠臣,把徐庶也装扮成了一个“一言不发”的忠臣。连刘备与刘汉王朝的区别都不知道!

本文就不得不明确地说:徐庶跟“忠臣”二字不相干!

二,徐庶的仁义值得商榷。

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仁爱相亲为仁。

人们所说的徐庶的“仁义”大概是个偏义复词,说的是他的义气。

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席”,在《三国演义》里,更加个桃园三结义。他假如抛弃刘备跟了曹操,有悖于“义”字,倒是说得通。

徐庶跟了刘备几天,然后到了曹营一言不发,就是仁义。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刘备自己朝三暮四,投靠公孙瓒,投靠陶谦,投靠吕布,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刘表……

昨天吕布辕门射戟救了他,今天他劝说曹操杀了吕布!刘表的儿子刘琦尚在,刘表一死,满口仁义道德的刘备占了他的地盘。用刘璋派他打张鲁的兵力反过来攻打刘璋,夺了益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