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大黄禁运、贸易战、茶叶战,曾经的清朝贸易战有多牛
发布时间: 2023-07-17

引言:辉煌的白银帝国。曾经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答案是,全世界最富足的国家。

这富足的体现就是,在长久的对外贸易中,用一国之力搅动世界,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

这富有也可以从白银的流入看出。

欧洲人在开辟新航道后,成了世界贸易的冒险家。

他们的开荒之举,还有掠夺横行,让美洲人积累数百上千年的财富,成了欧洲的财富。

可这财富却在转了一圈之后,去了当时世界贸易中,最上游的国度中国,当时的中国,是奢侈品出口最多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都是出口的拳头产品。

一轮财富转移后,中国这个贫银国家成了白银帝国,进而在明朝,稳稳保持了银本位。

(白银帝国)

缺银子的国家,成了银本位的国家,这强势贸易地位由此可见。

进入清朝之后,这趋势依旧不改,白银在清朝时期,继续流入中国,维持了清朝的银本位和强势贸易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变了另一番模样。

在那之前的清朝,可是一个巨无霸,不仅在国际市场争锋中占尽贸易顺差,还在贸易战中无往不利,都赢麻了。

这赢麻了也有事迹为证。

(清朝雍正时期)

一:三轮中俄贸易战。今日说清朝,标签无非是闭关锁国,丧权辱国。

这标签,让清朝备受诟病,成了失败王朝的典范。

而这标签的由来,还有失败的根源,则和一个条约的签署有关!

清朝签署的条约,大部分都是让别人占便宜,即便如日中天时,也一样选择割地换和平。

1727年签署的中俄《恰克图条约》,就是如此!

按照条约的规定,俄国获得了加尔湖南方、西南方,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除了这领土割让之外,清朝还在宗教和贸易方面,给了俄国人不少权益,甚至开放了恰克图地区,成了双方的通商贸易点。

条约签署的时候,清朝处于雍正年间,因为进攻准噶尔汗国的需要,才有了这条约的出炉,为的就是稳住沙皇俄国,以免陷入两面作战境地。

这诉求,在后续也算成果斐然,清朝经过三代帝王的努力,终于肃清了准噶尔汗国。

至于签署的《恰克图条约》,也在后续让清俄贸易变得繁荣。

恰克图边贸特区开放,让边境交易迅速繁荣,恰克图地区甚至被西方人称为“沙漠威尼斯”,双方都在贸易中赚了不少钱,因此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恰克图条约》划定的边界)

但和平从来是短暂的,因为有些人的胃口会越来越大,特别是沙皇俄国人!

18世纪50年代后期,清朝和俄国就经常发生外交纠纷,俄国人拒绝交出逃亡的准噶尔叛军不说,还向中国商人征税。

这行为触怒了十全老人乾隆!

一看俄国人做派,还有交涉无果的现状,乾隆帝坚决地使用了贸易武器。

干脆利落地中断了中俄贸易,顺带严查边境走私。

在打出这套组合拳后,为了保证贸易中断的执行力度,乾隆帝还严厉打击走私犯罪。在知晓了清朝监办大臣,居然为了私利搞走私后,更是下令直接处死了相关的官员。

一时间人人自危,不少人也收起来了私的心思,严厉的禁令,让沙皇俄国损失惨重。

仅仅数年后沙俄撑不住了,中俄双边贸易额从1762年的108万卢布,降低到了1766年的4.4万卢布。交易额大幅降低,让俄国国库空虚,一看再继续打下去,这4.4万估计要变成0,俄国人准备服软了。

选择屈服的俄国人,在1768年跟清朝签署了《恰克图条约补充条款》。

负责签约的理藩院鉴于,“从前俄罗斯渐欲增税,亦因内地商人图利私增价值之故”要求俄俄国人不能提不合理的征税要求,并且重新拟定了贸易规则,达成了合理的交易模式。

基于这份条约,清朝和俄国维持了十年的边境和平,这就是清俄第一次贸易战。

可十年后的1778年,俄国人又犯事了。

这一年,一群不守规矩的俄国商人居然走私马匹,被巡逻的清朝官方人员抓获。

清朝派人通知俄国方面,要求给个交代。

一看清朝人的使者,俄国人傲慢无礼,拒不抓捕审理犯人,还将清朝使者狠狠奚落了一番。

恰在这时,又有新消息传来,数千人居然跨越边境进入俄国,这消息让乾隆帝震怒了。

(乾隆画像)

双边贸易本质上是交易不是移民,咋能出这样的事?

寻思着,反正贸易额不大,乾隆帝下令关闭恰克图互市。

强势的贸易主导者清朝,占据了贸易优势,也就有了主动权。

这次,俄国人一看事情闹大,立马行动,通过撤换负责人,处理责任人的方式,表达悔过。

一看俄国人如此听话,乾隆帝顺心了。

恰克图互市暂停两年后,才重新开放互市,这就是清俄第二次贸易战,清朝轻松取胜。

随后,恰克图互市又顺利进行了几年,到了1784年,又发生了事端!

这一年,一群俄国人居然潜入清朝境内劫掠,一看俄国人做派,乾隆帝决定先礼后兵,要求俄国按照《恰克图条约补充条款》规定处罚肇事人,将犯人当众斩首并处十倍罚款。

这要求按照条约规定,可谓合情合理。

但俄国人头铁啊?处理问题轻描淡写,弄得清政府非常不满,乾隆帝一看,十全老人虎威一震,又停止了中俄贸易,这一停就是八年,弄得俄国人焦头烂额!

八年后的1792年,俄国人选择跟清朝签订了《恰克图市约》,全盘接受清朝要求,并且不断保证以后一定认真处理各种违约行为和非法越境犯罪,这就是清俄第三次贸易战。

俄国人服软了,认怂了,乾隆又笑了!

只是这笑声,依旧有着无数问题。

十全老人用朴素的贸易战手腕,借助庞大的体量,让俄国人三次屈服,次次大获全胜。

但这一切,只是盛世落幕前的最后辉煌而已。

因为隐忧不少!

(中药大黄)

二:细节中的隐忧。胜利,胜利在胜利,持续三轮的贸易战胜利,换在今日看,无疑是赢麻了

赢麻了的清朝,志得意满之余,也让本就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思维,变得越发凸显,进而变得愚蠢起来。

这愚蠢,在对待贸易战中的商品中就能窥见一二!

当时中俄贸易中,有一种商品非常畅销,那就是中药大黄。

清朝一看俄国人大量进口大黄,有点弄不明白为什么会进口这味中药?就寻思大黄的药性。

这大黄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的,都跟肠胃不畅有关。

基于这药效,清朝人天真地认为,俄国人吃肉吃多了,普遍肠胃不好,需要大黄通便。

最后这流言以讹传讹,变成了俄国人需要大黄通便续命,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就让人不好想了。

原因无他, 流言很好破解,话说俄国和清朝不接壤时,这病咋治咧?

一出辩证法就能想明白的问题,清朝人愣是没想明白,反而认可了这荒谬的说法,以为抓住了俄国软肋,进而在贸易战中,不断打“大黄”牌。

每次弄贸易战,乾隆皇帝都说,必须禁止“大黄”的出口,让俄国人便秘便死。

(两国交涉)

可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啊?大黄被俄国人进口,单纯就是赚钱而已。

恰克图市场上的大黄售价仅仅16卢布,但运到欧洲其他国家后,就能买到65卢布,扣除运费14卢布,利润还有35卢布。这超过一倍的利润,才是俄国人进口的关键。

看似笑话的认知背后,就是清朝最大的忧患,一个流言就能深入人心,以讹传讹之后成了真理,失去辩证法看问题的清朝人,在那一刻即便经济体量巨大, 贸易优势明显,依旧显得特别愚昧。

愚昧是愚蠢的同义词,愚蠢之外,如果还加上自大,那就是蠢上加蠢了。

这点上,清朝问题也非常明显。

《恰克图市约》中有这样一段话:

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忍尔国小民困窘。

这口气,很有天朝上国气场,充斥着傲慢和对俄国人的轻视。

轻视背后,是一个天朝上国浑然不觉,世界天翻地覆,浑然不觉,工业革命已开启,浑然不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

基于这,才有了后续的荒诞事件出现。

而这个荒诞事则和另一个出口拳头产品,茶叶有关。

(茶圣陆羽)

三:茶叶如何让英国人反智。茶叶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特产,全世界喝茶的习惯都从中国而来。

公元780年,陆羽编撰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全的茶叶百科全书。

这无疑是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明证。

有了文化,当然也有外溢,公元6世纪的时候,茶叶就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地区。

经过千年时光,欧亚大陆在蒙古人兴起之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变化。

武力强悍的蒙古人,也是一个爱喝茶的民族,吃肉需要茶解腻,需要茶促进消化,这就让蒙古大军走到哪里,就把茶叶带到哪里!

(蒙古帝国)

茶叶和茶文化也随着蒙古的征战,迅速传播到了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

茶文化就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茶叶也因此成了出口的拳头产品。

到了清朝时,茶叶出口贸易特别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家认知到了这种让人难忘的饮料,进而深深迷恋上了茶叶,这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