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的“借”和“贷”,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区分?我们这一家柘家贷的柘读音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会计中的“借”和“贷”,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区分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那在会计核算中,又怎么来区分借贷和正确的去使用借贷记账法呢?

在企业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一个总体的会计状态。要把借和贷两者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区分,首先我们要理解的那就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因为借贷就是围绕它们的记账科目而展开的,根据定义不同,借贷的作用就不同。

第一,什么是资产?在资产所用到的会计科目中怎么使用借贷呢?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等。

资产是会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的会计等式,成为了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

在会计恒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那在资产中,记账的会计科目有哪些呢?

资产类科目包括: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股利、原材料等。

下面我们以购买原材料为例,资产类会计科目中,借贷是怎样呈现的:

某公司2020年10月1日,购买原材料一批,价款1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借:原材料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在资产类会计科目记账中:记在借方的表示增加,记在贷方科目的表示减少。

第二,负债,什么是负债,在负债所用到的会计科目中怎么使用借贷呢?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它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长期是指超过一年期限的,短期是指一年以内的负债。

负债会计科目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预收账款等。

下面我们以购买原材料为例,在负债类会计科目中,借贷是怎样呈现的:

某公司2020年10月1日,购买原材料一批,价款1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暂未付款:

借:原材料 10000

贷:应付账款 10000

后在12月用银行存款支付了这笔货款:

借:应付账款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此处的应付账款是负债类科目,它的增加记在贷方,而减少记在借方,这和资产类科目的记账借贷完全相反。

第三,什么是所有者权益,在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借贷是怎样呈现的: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它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留存收益、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所有者权益会计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下面我们以收到投资者投资为例,某企业收到某某投资者投资一台机器,价值200000元: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实收资本是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这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实收资本,就是实际收到的资本金,当别人投资给我们时,我们的资本金就增加了,所有记在贷方。

在资产类会计科目记账中:记在借方的表示增加,记在贷方科目的表示减少。

在负债类会计科目记账中:记在贷方的表示增加,记在借方科目的表示减少,这和资产类科目的记账借贷完全相反。

在所有者权益会计科目记账中:记在贷方的表示增加,记在借方科目的表减少,它和负债类借贷相同。

借贷根据会计的要素不同而其作用就不同。简单来讲它们只是一个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权益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

看完这篇文章,你能理解和区分借和贷了吗?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这一家柘家贷的柘读音什么意思

这个字:柘,看似简单,确太多人不认识,算是生僻字,也说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其实主要来自于名贵树木柘树,一、与紫檀并称“南檀北柘”,可见其木料之优良,自古就是制作佛珠、弓等的优质木材。二、根、皮、果、叶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极强的药用价值,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治崩漏,飞丝入目,疟疾,并且具有补肾益气,调理月经之功效。三、因为柘树根皮为黄色,与古代黄袍同色,所以“柘“常被用来代指帝王,其制品亦为皇家专用,因此现在柘树具有加官进爵、仕途亨达的寓意和祝愿,而一盆柘树盆景则综合了以上三大特点,使其成为送长辈送上司的佳品。柘树,虽分布广泛但数量极少且生长缓慢,对环境要求严格,品相好的大桩更是难得。这个字读作这,名贵树种:柘树 古时候柘树实为皇家所用景观与木材,堪比檀木,实为养在深宫,不为寻常百姓家所有。但是其树木形状很丑陋,生长极其缓慢,是故木质纹理致密,结实。又有地名如:潭柘寺,柘城,柘林等;公司名:柘家贷等;姓氏:柘,这个比较少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