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修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错误的是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设问,不是反问。

试题分析: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C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应为设问。

扩展资料:

常见用法及注意事项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

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百度百科-设问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对偶

  • 比喻,将枫林写成被染红的,形象生动

  • 楼上的别瞎说,是比喻…

  • 对偶,夸张。

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使景色生机勃勃.“万山、层林、百舸、鹰、鱼“是视线变化,景物先是远再近先仰视后俯视,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红绿对照鲜明,使秋景更加绚丽多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什么意思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翻译: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1、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3、作者

毛泽东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二、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沁园春 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用修辞手法是什么

句意: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