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宫怨诗《宫词》?王建写了一百多首宫词,哪一首流传最广有什么特别经典的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宫怨诗《宫词》

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宫词》是首宫怨诗。诗的主人公可以是妃嫔,也可以是普通宫女。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写尽了宫女内心的辛酸苦楚,饱含作者深切的同情。

首句“三千里”不一定是实指,极言距离遥远,写宫女远离故土。第二句“二十年”不一定是实指,极言时间之久,宫女离家入宫时间之长。这两句从空间上与时间上点出宫女的身份遭际,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第三句,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让宫女想起自己的身世。可能是曲子凄怆悲伤,引发女子共鸣,可能是曲子从小就熟悉,自然引发女子对家园对亲人的思念。
第四句,女子听曲生情,泪落沾襟,在君王面前挥洒泪水,把这多年的委屈、不平、怨恨、乡思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不惜冒着失宠或被责打的危险。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每句都有数量词。

一二句空间“三千里”与时间“二十年”构成对比,极言宫女离家之远之久,暗含思念之深。三句“一声”与四句“双泪”形成对比,极言情绪转变之快,说明情感压抑得太久,被这何满子这支曲子一触动,情感像开了闸的洪水,倾泄而出……

获宠的妃嫔宫女是极少数,大部分宫女被夺去了自由与幸福,后宫是埋葬她们青春与生命的牢笼……

王建写了一百多首宫词,哪一首流传最广有什么特别经典的句子

王建有《宫词》一百首,流传最广、最著名的一首,当属下面这一首了。唐代的宫怨诗是一大特色,很多大诗人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宫人们的悲惨命运,虽然大多借以托物言志,但诗中表现出的对宫女们的同情,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建下面这一首《宫词》,便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佳作,诗人以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表现了一位宫女在暮春时节的情思,想象奇特丰富,明快不失委婉,读来韵味非凡。

宫词

唐·王建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诗一开篇,王建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的景象,“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清晨,一位宫女徘徊于桃树之下,当她看到满树花朵越来越稀,满地一片残红时,内心不禁激起了波澜,看着飞来飞去的花瓣,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她一边扫拾花瓣,一边怨恨东风薄情,感叹桃花薄命。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落花经常与伤春、年华不再等主题相关联,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过“洛阳女儿颜色好,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句子,后来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中,将落花这一意象,在林黛玉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曲悲凉的赞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实,这些悲伤落花的描写,只是她们感同身受,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叹。

后两句“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和上文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却是更进一步。早在《诗经》中便写过,“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的句子,以桃花结子代指女子出嫁,此处无疑便有这种意思,桃花败落后必然结子,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些深居在宫中的女子们,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孤独终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样的悲剧,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诗到此处,宫女们惜花的心情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落寞、痛苦的心绪,甚至是一种羡慕、嫉妒桃花的感情了。从惜花到妒花,是这首诗的特色之处,倘若没有后二句,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和之前那些惜花伤春的诗词就没有什么不同了,但因为有了这个转折,意境一下变得沉重起来。桃花被风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这是宫女们对落花的感情,此时花不如人,但是,花落之后,果实孕育,这群宫女们却没有这种机会,此时又是人不如花了。

诗人用这样含蓄的暗示,将宫女们长期幽居,不能自由婚配的悲惨命运,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王建的《宫诗》本就以白描见长,能在明快中见委婉,在流利中寓顿挫,无疑是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白居易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后宫词》,明白如话为何又那么感人

唐诗中,有一类题材,是代宫人所作的宫怨词,比如,唐代张祜有一首《宫词》写得很好,诗中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人巧用数字,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描写,叙述了一位宫人的悲惨遭遇,她离家数千里,二十多年深居宫中,一声悲歌,不禁热泪盈眶。

王昌龄有一首《春宫曲》,也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宫怨这个主题,他在诗中写道:“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此诗的妙处,是全篇没有一句写宫怨的地方,看起来都是在写汉宫旧事,但是仔细品味之下,却有着无限愤怨,既有新欢,必有旧人,新人越是恩宠无限,越突出旧人的冷落孤寂,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这两首宫怨佳作,是很有名的佳作,也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白居易也有一首《后宫词》,同样是宫怨中的名作,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便是下面这首别有韵味的七言绝句。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突出了好几层怅怨,四句诗明白如下,但是却极有余味。首句说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因此不成,她的梦必然与君王宠幸有关,这从下面几句中可以看出;第二句说前殿歌声嘹亮,可知今晚君王来此无望;第三句写自己青春年少,可是早已经失宠,可见君恩之薄情寡义;第四句写因为失眠、因为失宠,只能斜倚薰笼,坐到天明。

全诗语言虽然简单,但却描述了数层韵味,细腻地表现了妃子失宠时的惆怅心情。这个妃子,以前一定是受宠过的,但现在却一心盼望君王前来,至深夜而不得,于是退而求其次,想要求得一个好梦,但是辗转反侧之间,连梦也难以做好了,只好以泪洗面,这本就够令人惆怅了,然而,前殿欢乐的歌舞声传来,让这位妃子知道,今夜君王在别处寻欢作乐,再也不会来了,这无疑更增惆怅。

倘若人老珠黄,或许事出有因,然而自己正当青春年少,红颜正美的时候,这个时候突然失宠,可知滋味更不好受了,耳边听着前殿的歌舞,心里想着红颜未老恩先断,更加难以入睡了,只能斜倚薰笼,枯坐到天明。诗人只为我们描述事实,不做一句评价,却将这位失宠妃子的无限怅恨,表现地淋漓尽致,其可悲可叹,令读者无限同情。

白居易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全诗由希望起,由绝望结,从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回现实,千回百转之间,失宠者的悲凉处境,表现地淋漓尽致,充满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其实,宫怨词未必只是单纯写失宠,有时候更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白居易这里,大概也有几分这种味道吧!

大宋宫词背后的历史,阴毒嗜杀的萧太后是怎么对付两个姐姐的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宋宫词》豆瓣评分断崖式下跌,带着《大明宫词》余温来欣赏的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什么叫“云端碰瓷”。人设离奇,剪辑混乱,剧情还是观众熟悉的老掉牙宫斗剧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