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诱惑,有多少年能坐怀不乱?是否真的存在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男人好色正常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面对诱惑,有多少年能坐怀不乱

人是脆弱的,经不起诱惑的。无论男人女人,都不要让自己置身于诱惑之下。

每个人都是贪心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完美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鸡毛蒜皮。如果婚姻不是那么如意。和异性聊个天,多接触几次可能就控制不住自己想要重新寻找幸福的心。

就算婚姻幸福。人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向来并没有那么珍惜。平淡日子里的男女,也会渴望刺激,新鲜。如果碰到一个优秀的异性,经常的嘘寒问暖,也难免会心猿意马,情不由衷。

我们都是饮食男女,都是经不起诱惑的人。

所以,让自己置身于安全的范围内。是最安全的行为。

不要挑战人性,不要试探爱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就是幸福。

是否真的存在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男人好色正常吗

好色不分男女,这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无可非义,但好色不能乱,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内是正常,连皇帝都说;“色育生灵正纲常“嘛,贪色不乱正英雄,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我相信亦会有,这不是说柳下惠不好,而是他知道道德与法律不充许,故能忍之。

如何做到坐怀不乱

要想做到坐怀不乱?这样:

可用一根粗绳子,十字八道的,把你捆在椅子上,嘴里塞块烂布,把眼睛也蒙住,这样就行了。哈哈!

被孟子称为“百世之师”的柳下惠真的只是因为“坐怀不乱”吗

“坐怀不乱”是柳下惠最为人熟知的典故,但并非他被孟子称为“百世之师”的唯一原因。

柳下惠“坐怀不乱”,成就了其千古美誉。

“坐怀不乱”的传说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鲁国有个男子独居一室。邻居一寡妇因房子被暴雨毁坏,来他家寻求庇护,却吃了闭门羹。妇人在窗外道:“你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样,用身体温暖受冻的女子,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啊!”但男子不为所动,说自己达不到柳下惠的境界。最终,没有让她进门。

在元朝学者胡炳文的《纯正蒙求》中,此事记载得更为详细:

在一个突降大雨的寒冬之夜,柳下惠避雨宿于城门外破庙,恰逢一个流浪的年轻女子也进庙躲雨。面对衣衫单薄冻得哆嗦不止的女子,柳下惠就让她坐在自己怀里;又脱下自己的外衣,裹在女子身上,为其御寒。直至天明雨歇,两人未发生任何非礼、乱性行为。

自古至今,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柳下惠成为了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

“ 坐怀不乱”作为成语, 用以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柳下惠“坐怀不乱”,确实难能可贵。

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心怀坦荡,不避嫌疑。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人,做过鲁国掌管刑罚狱讼的士师。身为士大夫,名节声誉至为重要。

从西周时起,礼法便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也就是后来《孟子·离娄上》中所载明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柳下惠甘冒被谤议“逾越礼制”、事后有口难辩——当事人之一的唯一“证人”漂泊不定,分别后或浪迹天涯去了——的风险,毅然对弱女子施以援手。正气浩然,勇气可嘉。

二是扶弱济困,雪中送暖

柳下惠与年轻女子非亲非故,只是因避雨而邂逅在破庙中。

天有不测风雨,人无多余衣物。眼见流浪者瑟瑟发抖,顿生怕她冻死的怜悯;而且让其坐在怀中,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给她裹上。如果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话;那么,“坐怀”、解衣的救助之举就非柳下惠莫属了。试想,若非心底无私,断难义无反顾啊!

三是保持定力,阻绝私欲。

柳下惠身康体健,七情六欲俱备——

岂是后人妄自揣测的那样,有啥男科疾病或缺陷残疾!

流浪女风华正茂,顺从投怀送抱——

既非无情感无言语的衰木,亦非一夜难以捂热的顽石。

拥女入怀,

却能始终不忘救助弱女的初心,抵御活色生香的血肉软躯诱惑 ;

不动如山,

盖因趁人之危绝非君子的作为, 耻做知行不一的满足私欲恶人。

柳下惠“坐怀”且能“不乱”,感人至深;绝非常人所能及,更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柳下惠的人生乐章,不止有“坐怀不乱”这一段动人旋律。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其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论语》记载

柳下惠在鲁国掌管刑罚狱讼之事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愿逢迎。因此得罪了权贵,接连三次受到黜免。

柳下惠的道德学问名满天下,

各国诸侯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我在鲁国之所以很不得志,是因为坚持了做人原则。如果这么坚持下去,到哪里做官都会被黜免;如果放弃做人原则,在鲁国也能得到高官厚禄。那样的话,我又何必离开故乡去往他国呢?

《国语》记载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应对,才可以使齐国退兵。

柳下惠说,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强大的齐国。这是自取其祸,现在齐国不可能退兵。柳下惠这样说,表现了对臧氏执政行为直言不讳的批评。

《国语》还记载: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

臧文仲令全都城的人去祭祀它。柳下惠说,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或事物。海鸟飞到鲁国,不过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祭祀这只海鸟,简直就是乱来!

这件事,体现了柳下惠反对劳民伤财,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

柳下惠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

退居柳下后, 柳下惠招收生徒,悉心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们的爱戴。

柳下惠品德高尚,始终如一,未因外部环境和自身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意思是说,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柳下惠何以被孟子称为“百世之师”?

柳下惠无论为官还是做“逸民”,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同时,他学识渊博,在礼制方面很有学问,广受人们的欢迎和崇敬。

《孟子》中说: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柳下惠有了“和圣”的美誉。

《孟子》又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孟子认为:柳下惠不因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气节,不受不良影响。在柳下惠的感染和影响下,原来刁钻刻薄的人会变得厚道,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就是堪为表率的“百世之师”啊!

诚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