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真实的么,皇帝用了什么计谋?晏子二桃杀三士翻
发布时间: 2023-07-06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真实的么,皇帝用了什么计谋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中。这个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流行了,应该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这个故事讲的是晏子抓住对方的弱点,巧施计谋,轻易的就消灭了对方。

当年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都勇猛善战,为国家立下过功劳。但是,这三人由于自己的功劳卓著,也互相拉帮结派,就不把他人看在眼里。晏子认为,如果放纵他们继续为非作歹下去,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因此,晏子向齐景公建议,除掉这三个人。

齐景公却害怕这三人勇力,怕万一除不掉他们,反而会带来祸患。于是,晏子就为齐景公献上一计。那就是请三个人来,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来决定谁来吃桃子。

于是,公孙接和田开疆都先说了自己的功劳,一人拿了一个桃子。而没有拿到桃子的古冶子则述说了自己的功劳,让他们把自己的桃子退出来。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如古冶子,于是退出了桃子。但是两人感觉自己遭受了屈辱,都伏剑自杀了。古冶子虽然得到了桃子,可是他感觉为了两个桃子,逼自己要好的两个朋友自杀,自己实在是没脸活在世上,于是也自杀了。就这样,晏子没有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齐国的大患,安定了国家。

这个计谋十分有名,到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就喜欢唱《梁父吟》。这《梁父吟》里的主要内容就是“二桃杀三士”,可见此事已经成了谋略之士必修的内容了。

晏子杀死三个猛士的计谋,其实就是抓住了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所以才会一击必中。他从这三人平日里的无礼态度,料定他们肯定争强好胜,互不相让。同时三人又勇猛无敌,自视甚高,不能忍受羞辱。

于是,晏子就用两个桃子挑起他们的纷争。在两个桃子的背后,这三人更看重的是吃桃子的荣誉。于是,他们果然为了桃子而你争我抢起来。最终,古冶子的功劳最大,其他两人由于不能忍受羞辱而自杀。剩下的古冶子也因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羞愧,因而自杀。

晏子就是抓住这三人追求荣誉,不甘下人的心理态度设计了这个计谋。这种设计的办法,也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的教材。后人用这条计谋,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剧。

晏子二桃杀三士翻译

《晏子二桃杀三士》的翻译: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奉景公,凭着勇猛有力能徒手搏击猛虎而闻名齐国。 晏子在他们面前走过,谦逊地小步急走,他们三人却不起身。 

晏子入朝拜见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蓄养的勇猛之士,对上有君臣之义,对下有长幼伦常,对内可以禁止暴力,对外可以威慑敌军,国家因为他们的功绩而得到好处,臣下也敬服他们的勇力,所以使他们的地位尊贵,让他们的俸禄丰厚。 现在君王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大义,对下不讲长幼伦常,对内不能禁止暴力,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是危害国家的人啊,不如除掉他们。”

景公说:“这三个人,搏击他们恐怕不能成功,刺杀他们恐怕不能刺中。”

晏子说:“他们都是有勇力能攻取强劲敌人的人,但是不讲长幼之间的礼让。”于是请景公派人送了两个桃子给他们,说:“你们三人何不按功劳的大小来吃桃子呢?”

公孙接抬头看着天叹息说:“晏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啊! 让景公计算我们的功劳,不能得桃子的,就是没有勇力的人,人多桃子少,怎能不按照功劳大小来吃桃子呢? 我公孙接曾经一出手就徒手打死了一只敢于驱逐老虎的猛犬,再出手又打死一只产仔后的母虎,像我公孙接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说完就拿起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田开疆说:“我手执兵器两次击退三军齐备的强大敌人,像我田开疆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说完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古冶子说:“我曾经与君王一起渡黄河,大鼋咬住着左面拉车的马而潜入暗礁激流之中,那个时候,我年纪尚轻不会游水,就潜入水中步行,逆水前进了百步,又顺流行了九里,捉住大鼋并杀了它。 我左手握着马尾,右手提着大鼋的头,像白鹤飞跃一样跳出水面。 渡口的船夫都说:‘是河神!’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大鼋的头。

原文: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扩展资料:

《晏子二桃杀三士》原文出自于战国刘向的《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