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等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等是什么意思

幼学之年:10岁 志学之年:15岁及笄之年:15岁女孩而立之年:30岁

一、幼学

读音:

出处:《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二、志学

读音: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及笈

读音: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女子满15要用笄束发,及笄之后就代表女子可以出嫁了。

四、而立

读音:

出处:鲁迅 《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译文:三十

古代女子几岁算是成年

15岁。

古代男子十六岁成年,有十六成丁之说;二十岁称为“弱冠“,表示成年,但是男子十六岁可结婚娶妻,也可以十六之后,不限时间!

古代女子在12岁有个仪式叫“结裳”,通常是在女子满12岁时由家族中的长者主持的,它代表着一个女孩子的成长,代表着她正式告别了幼年的时光,从此后她将不再被视为一个孩子,将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女子十五岁成年,十五岁称为“及笈“。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由于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出嫁的意思。16岁就是很成熟的待嫁年龄了,“小女年方二八,待字闺中”,二八即十六表示可结婚的年龄。

《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适人也就是就是“出嫁”的意思;《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汉书·惠帝纪》中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女方缴纳五倍的赋税;《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宋代曾有“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并听婚嫁”的规定。

综上来看,女人到了15岁就成年了可嫁人,16岁是大好的家人年龄;到了16以上到30岁不嫁人在有些朝代就要受到处罚了;至于30岁以上,就是数量极少的个案,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有些朝代也把女孩降低到13-14岁嫁人;但是从整个历史阶段来看,大多数人认为女人15岁就成年了。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