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二战真的有那么弱吗?如何评价武装党卫军宿将迪特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意大利二战真的有那么弱吗

要说起这意大利,那可了不得,它祖上是古代欧洲的超级大国——罗马帝国。当年的罗马,疆域横跨亚欧非,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家内海,虽然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荣耀却长存于世上。千年之后,怀揣着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墨索里尼和他的学生希特勒一起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然而主要的三大轴心国流氓中,日本鬼子自然不必说,自持强大犯我华夏,最后碰了一鼻子灰,还在太平洋和大流氓美利坚撕逼多年,美帝赠送原子弹两颗以示慰劳。说起德国汉斯,先是一套闪击战干翻了大波波和高卢雄鸡,随后兵锋直指莫斯科,一系列大战之后,精疲力竭的小胡子最终被大胡子反杀。然而说起意大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很可能是这个:

其实存在感低也就罢了,更加凄惨的是,在很多网友眼中,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存在,据说是上帝在大战前夕感觉气氛太紧张了,就派呆萌的意呆利上场来活跃一下气氛。人们眼中三大流氓分别是酱紫的:

那么真实的意大利军队是什么样子呢,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连非洲土著都打不赢、被盟军成亩的抓俘虏、专业坑德军一百年不动摇吗?

首先客观的说,意大利军队整体实力较差确为事实。在世界大战背景之下,战争绝不是一两次战役的成败,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经济、军事实力,只说战斗而不谈国力就相当于空中楼阁。而二战前夕各国的几项主要工业指标如下表:

有木有感觉意大利出现在这张表中明显破坏了队形,他肯定是进错房间了(黄金选手误入王者局)......而这个锅就必须由大梦想家墨索里尼来背了,此君做梦都想重建古罗马的辉煌,然而事实证明他也只能在梦里想想了,全然没有为战争做好应有的工业准备和资源积累,甚至军方都没有做出完整的作战计划,再加上他本人蠢猪式的临场指挥,凯撒若泉下有知,尸变是肯定的。

但是即使如此,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也并非传说中那么不堪,至于现代化军队被埃塞俄比亚非洲大叔胖揍一顿,只是一个笑话。首先,我们先来刷新一下世界观,你可能觉得埃塞俄比亚军队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埃塞俄比亚都有空军!因为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在国内进行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军事层面上让埃军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大量武器装备,军队规模达到了20万,其中的精锐皇家禁卫军全部接受过英法军队的现代化训练,部分军官还在欧洲进修过。所以这是一个开外挂的超级黑蜀黍,意大利遇到一些挫折是很正常不过了,并且最终以将近1:20的伤亡比取得了战争胜利。至于被埃塞俄比亚打败一说确有此事,不过那个发生在十九世纪,那一年大清还没亡呢,将相隔数十年的两次战争混为一谈完全是博君一笑耳。

在北非战场,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与他的非洲军团横扫昔兰尼加,占领托卜鲁克,迫使英军五易主帅,甚至连他的对手英国首相丘吉尔都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然而在隆美尔战神般的光环背后,意大利人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后勤。后勤很少被我们关注,但是它就像大厦的根基一样,虽然深藏地下,却是决胜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意大利的海军,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难道是坐着澡盆飘过地中海的吗?在撒哈拉沙漠里,德军的坦克难道是靠太阳能充能的吗?地中海的运输十分艰难,从意大利出发的十艘运输船到了北非可能就只有一艘船了,其中意大利海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在陆上,意军表现同样有出彩的时候,在奥金莱克将军进行“十字军战士”战役时,意大利“阿里埃特”装甲师先后两次在古比井地区阻击英军精锐第七装甲师的进攻,凭借完美的步兵、炮兵、装甲兵协同支援,他们挫败英军进攻的锋芒,守住了战略交通枢纽古比井,不可谓不精彩。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意军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德军打辅助,保证德军顺利进攻,所以在隆美尔狂刷人头的背后还有意大利人的助攻。最重要的是,当隆美尔兵败阿拉曼之际,正是意大利人的牺牲保证了非洲军团千里大撤退的实施。(意大利人说:我们不是自愿的,宝宝被可恶的德国佬卖了!)众所周知,德军阿拉曼战役失败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就是德意军队极度缺乏淡水和汽油。于是乎,在兵败如山倒之际,隆美尔看了一眼旁边的意大利小朋友,小子你还挺富嘛,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你们向对面的英军发起进攻!”待意大利人一走,德军看着意大利人留下的汽油,眼中放出了绿色的光芒。就这样,两个德国师抢了盟友的汽油,千里大撤退跳出了英军包围圈,跑到了突尼斯。那一刻意大利人的世界里没有爱了,他们只想说:

于是,就有了那个被成亩俘虏的经典段子。

除了北非战场之外,意大利军队的精锐几乎全部集中在东线苏德战场。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的第四天,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CSIR)随即开赴苏德战场。在这支远征军中有一支传奇的军队--萨伏伊骑兵团,这是一支拥有250年辉煌历史的骑兵部队。在1942年8月24日伊斯布申斯克的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600名士兵从背后向有2000人的苏联阵地发起冲锋,用手中的马刀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帝国之魂。

在这次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苏军,意大利原文如图。

到了同年11月末,在斯大林格勒,面对苏联两大突击集团的进攻,轴心国军队已经濒临崩溃。苏军于12月中旬冲破了匈牙利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面对强大的苏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开始后撤,然而此时苏联军队已经在顿河区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称之为顿河口袋。突围的意大利军队的前锋部队“都灵”师在Arbuzov村遇到了负责封锁包围圈的苏军,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用刺刀从苏军的封锁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这支远征军最终只有四千人回到家乡,其余所有官兵全部倒在了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意大利军官回忆录《Few Returned:Twenty-Eight Days on the RussianFront,Winter 1942-1943》记载)

说到此处,本文主干内容已经结束了。二战中的意大利人并非只有通心粉的笑话,同样有古罗马的热血在身上燃烧。最后再说一点,为什么远征军除了突围的四千幸运儿外,没有人活下来呢,这是因为苏军没有保留俘虏,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苏军多么残忍、不人道,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侵略者,是残杀自己同胞的敌人,人性早已被鲜血所淹没。在这场战争中,1923年出生(1941年战争爆发时他们刚刚18岁,达到了参军的年龄)的苏联男子只有20%看到了战争结束,如果是你,可能也会对投降的侵略者扣下扳机。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会让双方收获眼泪,德国和意大利无数优秀的青年倒在了西伯利亚,苏联人也流干了一代人的血,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永远不会降临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何评价武装党卫军宿将迪特里希

如果当年纳粹德国还有一个人敢公开质疑和顶撞希特勒的话,那只能是塞普·迪特里希,他甚至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而不会受到处罚;如果说“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是武装党卫队心脏的话,迪特里希就是武装党卫队的灵魂和奠基人,作为一名不太懂政治的党卫队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装甲兵大将,迪特里希在纳粹内部的超然地位完全来自于他与希特勒的特殊关系和极度信任,因为他最早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

迪特里希是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魏玛共和国期间当过警察,1927年加入纳粹党,由于其出身“贫农”、性格直率、四肢发达、文化不高,属于那种盲从的“武夫”角色,因此很快被希特勒选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从此建立了与这位纳粹元首较为特殊和亲密的关系。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总理,迪特里希挑选120名党卫队员成立了元首警卫旗队,其成员选拔的严格程度令人啧舌:

士兵身高1米80起,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公元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身高1米85起,且必须证明到1750年。

根据迪特里希制定的规矩,从此以后晋见希特勒的客人,必须在三名警卫旗队队员的严厉注视之下,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1945年希特勒自杀身亡。到1934年,迪特里希的旗队已经发展到3000人马,因在清洗冲锋队罗姆的“长刀之夜”中表现出色,当年9月晋升党卫军中将。与此同时,他获得了组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的权力,从一个旗队扩充到四个团级战斗队,成为武装党卫军逐渐壮大的胚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迪特里希率领武装党卫军参与了几乎所有战事,1939年9月1日开始的波兰战役中,武装党卫军尚只有18000人,而到了法国战役之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