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

回答问题前请允许我纠正题主的一个小错误,原话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四体就是指人的双手双脚,五谷就是指稻、菽、麦、粟等

其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脱离了生产生活,并且懒散愚钝

一般这句话搭配的有,一言不发、双目无神、三餐不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

有谁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的是什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icon》:“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黍shǔ】

(1)(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icon;碾成米叫黄米,比小米稍大;性粘;可酿酒。

(2)(名)蜀黍;高梁。

(3)(名)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米”、“棒子”或“包谷”;叶长而大;子实可做食粮。

【稷jì】

(1)(名)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

(2)(名)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指国家。

【菽shū】

(名)豆类的总称。

“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何依据

让我先引用一段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面的台词:

毛泽东的成绩单,我刚才也看过了。总的来说,凡社会学科的课,他是门门全优。而非社会学科的课,成绩不理想。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独擅专长的怪才。如何看待这个学生,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我们之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就以我校为例吧,布颁教育大纲规定的那些课程,可谓面面俱到。从国文、历史,到法则、经济,乃至农业、手工,文理农工商无所不包。如此博杂而主次不分的功课设计,这科学吗?这种恨不得,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通才的教育模式,本来就为教育界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我自己,也是不赞成的。就以毛泽东为例吧。这个学生我接触较多,还是比较了解的。各位如果看过他写的学习笔记,或者听过他讨论时的发言,就不难发现,他是一个肯思考,也是非常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着眼点,从来就不局限于个人之修身成才。而是把自己的学业与社会之发展、国家之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学生,你怎么可能用僵化呆板的应试教育来框死他。而要求他面面俱到,门门全优呢?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爱迪生小学都毕不了业,拿破仑算不清两位数的乘除。这世间大才少通才啊。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先生,又何必为苛求几门功课的成绩,而硬要扼杀一个个性如此鲜明的学生的天性呢?

这段台词是杨昌济面对少年毛泽东在学习上偏科严重,在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的问题上,引发了教师们对教育模式的辩论。

当然,这两句话也不算是无的放矢,还是有些出处的。

首先“孔子不辨五谷”出自《论语·微子》,原文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子路跟着孔子出游,走着走着掉队了。这时他看到路旁有位挑着除草农具的一位老人,于是子路就走过去张嘴就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好气的回答:“看你也不是个劳动的人,只怕连五谷都分不清,我是真不知道是谁教的你!”说完就继续干着农活,再也不理子路。子路也觉得自己是有些冒失了,于是就一直站在路旁拱着手恭恭敬敬的站着。老人干完活儿,看子路还没走,觉得他还算是个知书明理的人,于是就把他领回家里,招待住下,而且特意杀了只鸡,并且叫出来自己的两个儿子给子路认识。转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并且禀报这件事,想知道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孔子想了想说:“这个老人是个有本事的隐士,你应该再去拜见他。”子路一听赶紧再回去,想不到老人却已经出去了。

这句话现在是有争议的,我翻译的取的是老人在说子路。同时还有两个翻译,一个是老人在说自己‘我正忙着干活呢,哪有功夫去认识你的老师?’;另一个翻译则是‘我看你就知道你的老师了,像他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还好意思当别人的老师?’

所以这句话取的意思就是“荷蓧丈人”的第三种解法。

那么“武穆不读兵书”又是出自哪里呢?武穆指的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专家教授口中阻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罪人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增之。飞尤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上段出自《宋史》的岳飞传,从中可见岳飞是看兵书的。但为什么又说岳飞不看兵书呢,这个是另有出处。

《金佗稡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先臣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或达旦不寐。家贫,不常得烛,昼拾枯薪以自给。然於书不泥章句,一见得要领,辄弃之。为言语文字,初不经意,人取而诵之,则辨是非,析义理,若精思而得者。

《金佗稡编》是南宋时期岳珂撰写的,岳珂本身是岳霖的儿子,也就是岳飞的孙子。孙子写他爷爷的事情,应该可以说非常可信了。看文中提到岳飞看书不是那种死读书,只要明白它其中的精华部分,就不再看了。一来二去,后人就断章取义的把这句话给曲解成岳飞不读兵书。

这两句的意思到底要表现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孔子博学,而岳飞更是行军打仗的行家里手。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表明很多天才不一定是全才,某一方面的缺失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没本事。同时很多有本事的人并不拘泥在某个微小方面,而略其大意。同时用这两个例子也是引发各界的思考,难道只有考试门门优的学生未来才会是社会栋梁,而那些不分挂科的学生就永远要背负上劣等的包袱了?当然教育界也不过是个以管窥豹的观察点,同样这种思考应该应用在各界。

有诗云:不拘一格降人才。

雅贼文抄,妄言之。

说说历史上的“五谷不分”是谁提出的,为什么

在历代文献中,“五谷不分”始见于《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呼?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向一老者农夫问路,您看见孔夫子吗?老者回答,就是那个不事生产,五谷都分不清的孔夫子吗?这就是五谷不分的来历,是一个无名氏老农提出来的。

据说子贡把这件事向孔子汇报后,孔子认为这是一个有知识的高手,想会会这位高人,请教一番。结果子贡回去寻找,已不见老人的身影,只好作罢。

古代对五谷的解释不同。有的视五谷为稻谷、大麦、小麦、绿豆、白芥籽”。有的视五谷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现代人们一般解释“五谷”为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或者解释为稻、麦、粟、黍、豆。

现在的五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也就是五谷杂粮。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说白了就是农业大丰收。

五谷指的哪几种为什么有些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