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教案ppt(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设计

  【题目解说】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走进作者】

  胡适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 项美国博士桂冠。

  【背景链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四十岁时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字词全解】

  1.生难字词

  文绉绉(zhò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ǐǎn) 侮辱(wǔ)

  2.词语补注。

  ① 责罚:处罚。 ②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③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④ 广漠:广大空旷。 ⑤ 宽恕:宽容饶恕。 ⑥质问:责问。 ⑦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⑧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⑨仁慈:仁爱慈善。 ⑩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句段解读】

  1.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剖析】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剖析】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重点探究】

  体会“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中的“不能不”的作用。

  【剖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写作借鉴】

  (1)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2)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结构图解】

  我的母亲 胡适

  严 爱——言传

  感激

  宽 韧 忍 刚——身教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17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文zhōuzhōu(.绉绉 ) yì(翳 ) 管shù( 束 ) 广mò( 漠 ) zé fá( 责罚 ) 宽shù( 恕)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3分)

  (1)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份 )

  (2)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侮 )

  (3)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恕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答:“野蛮”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们”指健壮、淘气敢冒险的孩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答:“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我“混”应有人管束,引起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人管束,能“混”,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大。

  (3)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

  答:仁爱、慈祥

  (4)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

  答:依据事实问明是非。

  4.为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句中横线上。(3分)

  (1)我母亲待人最 B(A.慈祥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 C(A.找 B.求 C.央)一位邻居本家来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 A (A.容忍 B.宽容 C.忍让)。

  5.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一阅读课文4~7段,完成6~9题。(17分)

  6. 从全文来看,选文第一段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主体,由前三段对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的描写,引到对母亲的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7. 选文第二段说母亲重罚“我”后,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怎样的性格?(4分)

  答:说明母亲刚强(好强)的性格。

  8. 选文最后两段是什么关系?并概括该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5分)

  答:总分关系。先说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再具体举例。主要内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