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度?除了“张”姓,还有哪些大姓没出过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朱元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度

明初,有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一是外部形势很不乐观

明军北伐,虽然推翻元朝,收复汉地。但明军未能将退回漠北的北元残余彻底歼灭。而未能彻底歼灭北元残余的结果,就是蒙古人虎踞漠北,复辟之志犹甚。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明朝外部形势很不乐观。

二是内部存在统治隐患

明军推翻元朝前,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汉地,有两百多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长时间的不统一,导致明朝初年时,南北方汉人在很多方面都有隔阂。这种隔阂,不小于今天的海峡两岸。

三是都城的选址不理想

这个不必多解释。南京位置偏东南,对北方鞭长莫及。朱元璋其实也很早就意识到了都城问题,有过迁都考察。

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围内。

只是迁都一事,牵扯太大。需要朱元璋做通盘考虑后,再下定夺。

因此朱元璋在迁都考察前,便想到了委派儿子镇守边关,以分封暂代迁都的办法。

而这也正是朱元璋在1370年,要重启分封制的原因。

搞清楚了朱元璋重启分封的原因,再来看明朝分封的特点。

相比于西汉和西晋,明朝的分封不太一样。

具体区别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是西汉和西晋的藩王,都是对内的

西汉建国之初,六国遗民不认什么皇帝,就认他们的齐王、楚王、赵王……

谁来做齐王、楚王、赵王……。不重要。

反正老百姓也不认识以前的王。

但是,一定要有人来做这些王。

刘邦搞郡国并行制,在帝国的西部实行郡县制度,东部实行分封制。初衷,是希望藩王治理关东,稳定内部统治,争取不再重演秦朝二世而亡的局面。

西晋也一样。

晋之前的秦、汉、魏三朝。

秦朝不搞分封,二世而亡。

西汉实行分封,虽然搞出了七国之乱。但汉室成功摆脱了二世而亡的命运,依靠藩王完成了中央集权,国祚延绵了近两百年。

曹魏不搞分封,建国仅29年,皇帝就失去了权力。差不多也是三世而亡。

司马氏和曹氏一样,都是以士族为基础,篡权上位。

有秦、魏这些珠玉在前,司马炎建晋后,自然是吸取了秦、魏教训,以宗室掌兵,抑制各地不断膨胀的士族。

因此,西晋的分封也是对内的。

皇帝以封藩,压制士族势力,慢慢完成中央集权。

不过相比于西汉,西晋的封藩策略明显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那就是皇帝过分信任藩王,把藩王都封到京城周围,寄希望藩王能和中央联手,制衡士族势力。

而这会导致士族与皇帝离心离德。

一旦当藩王造反,反噬皇权的时候,没人能站出来制衡藩王,拱卫皇帝。

相比于司马炎,刘邦当年的手腕明显要棋高一着。

他把藩王分封到关东,把功臣集团和外戚笼络在关中。

功臣或外戚反噬皇权,藩王能起兵勤王。

藩王在外地造反,功臣和外戚在中央能协助皇帝平叛。

皇帝始终能平衡各派势力,保持一个比较稳固的统治基础。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都是对内的。

明朝的分封则是对外的

朱元璋把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分封在九边,扼守边境要塞,直面外患。

这是外屏藩王防线。

把秦、周、鲁、齐、楚王分封在二线。刻意与驻守九边的一线藩王拉开几百里的距离。

这是内屏藩王防线。

至于南京附近,则不封王。

他此等操作的目地,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想让藩王在外线镇守,做为中央的屏障存在。

蒙古人要想入侵,先得过外屏藩王一关。

过了一线屏障,还有二线屏障。中央有充足时间调兵遣将。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另外,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前者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抄后,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中央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说他小农心态,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这是不对的。

因为朱元璋分封,如果真的是为宠儿子,那他没必要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边境,让儿子们替他戍边。把儿子们养在富庶的江南,吃香喝辣的,这不是更宠儿子?

实际上在朱元璋眼里,他的儿子就一个。

就是朱标。

其余儿子,在他眼里,都是为了维护朱标地位而存在的人形工具罢了。

第二点是汉、晋的藩王,都有很大权力

西汉藩王在自己封国内,政军财一把抓,说翻脸就能翻脸。

西晋的藩王弱化了一点。在封地内有收税权和拥兵权,没有行政权。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政权出自枪杆子。

藩王有钱有枪,还怕没政权?所以西晋的藩王还是可以说翻脸就翻脸。

相比于西汉和西晋,明朝的分封更像是元朝诸王出镇制的翻版。

藩王没有地盘,所谓的地盘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拥兵,所谓的拥兵权,就是自己王府的护军。

朝廷的军队,没有中央命令,藩王调不动一兵一卒。

藩王在没有地盘,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实际地位只相当于总兵。

他们与总兵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皇子。

朱元璋的这种操作,明显就是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试图把一部分兵权捏在自己家人手上。避免兵权旁落,陷入唐朝、宋朝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

综上。朱元璋重启分封制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治。

他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得封在一、二线,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服务

不过,尽管朱元璋老谋深算,尽可能的想避免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但他还是失策了。

他的失策,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他挑选的继承人朱允炆,以及他给朱允炆选的辅臣黄子澄、方孝孺都太迂腐了。

朱允炆继位后,启动削藩。

削藩,这本身没问题。如果朱允炆采纳齐泰的建议,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就没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周王等二线内屏藩王。

这么搞,既打草惊蛇,导致朱棣有所防备。

也导致朱元璋布置的第二道内屏藩王防线出现了漏洞。

齐王和周王被废黜,鲁王又是个娃娃。

当朱棣起兵靖难时,北平与南京之间,缺乏内屏藩王拱卫。燕军就像进菜园子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第二个失策是朱元璋滥杀功臣,导致外姓功臣集团与皇帝缺乏之间起码的利益绑定。

前面说了,西汉分封比西晋强的地方,在于刘邦把功臣和外戚的利益与皇权绑定了

功臣和外戚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维持家族荣耀。一旦帝位易主,藩王登基,重用自己的一班心腹,大家都可能要靠边站。(实际上从文帝继承大统开始,旧有的功臣集团就渐渐退出了西汉的政治舞台)

皇帝有周勃、陈平、灌婴、周亚夫这些强人的辅佐,饶是不可一世的吕氏,兵强马壮的关东藩王,最终都被强大的中央给碾碎。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朱标不死,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