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邱兆祥教
发布时间: 2023-07-11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深度」出品

中国著名金融学家、金融教育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邱兆祥同志

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1岁

邱兆祥,1941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1961年考入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65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执教,后任职中国金融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资深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邱兆祥同志不断探索金融教育理论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先后担任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多人、硕士研究生50多人,桃李芬芳,誉满华夏。邱兆祥同志先后获得全国金融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邱兆祥同志为我国现代金融学科建设投入了巨大精力,其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撰写《关于现代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金融学科建设》等30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为促进中国金融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的贡献。邱兆祥同志长期致力于经济金融理论问题的研究,勤于笔耕,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20多部。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货币金融理论、国有银行改革、发展民营银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区域化等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全文

宁静笃学 少年立志

邱兆祥从小就对阅读社会科学类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成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他孩提时代心中的梦。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个 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因家境不宽裕,上学不易,邱兆祥读书特别用功。1961年邱兆祥考入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因为自小就对人文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他报考的是中文系和历史系,不料却被分配到经济系,学习财政信贷专业。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油、肉、糖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供应的。邱兆祥因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较差,享受国家甲等助学金(每月10.5元,伙食费花去8.1元,剩下2元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大学四年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却内心充实。邱兆祥回忆道:“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思想大多比较单纯,生活也比较单调,文体活动有一些,但是比较少,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我们学校当时传达教育部对大学生的三大纪律要求。”那时对大学生的三大纪律要求是:第一,“要又红又专”。“红”是要重视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革命的人生观,“专”是要努力学好本专业课程。第二,“要服从组织分配”。毕业时必须要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第三,“不准恋爱”。在校期间,男女同学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许婚恋。由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的多数都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激情。那时考上大学本科很不容易,硕士和博士极少,本科实际上成了最高学历。那时的大学生普遍崇拜革命英雄人物,不少人有理想和自己追求的梦,这个梦就是像革命英雄那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邱兆祥说:“当时有三本书对我们那一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和《青春之歌》,另外,《牛虻》这本书对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大学期间,由于受到 谭寿清教授和候厚吉教授二位恩师的影响,邱兆祥逐渐对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以学习和研究经济金融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在北京高校任教的50多个年头里,他曾先后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执教。1988年后邱兆祥调入中国金融学院,先在学校编辑部担任《金融科学》杂志主编,后调入金融系任教。1992年,他被评为编审(正高职称),1995年转评为教授。1996年经中国金融学院的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部门批准,报教育部备案,邱兆祥获得了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并开始在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西南财经大学招收博士生。时过三年后,邱兆祥又被暨南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邱兆祥虽已年过六旬,仍破例被聘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由于邱兆祥同时担任三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数量也因而较多,现在已招收博士和博士后80多人,另外还招收了近60位硕士生, 为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培养了100多位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邱兆祥所招收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毕业或者出站后,大都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栋梁和学术中坚。

笔耕不辍 砥砺前行

邱兆祥教授获2019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邱兆祥长期致力于 经济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丰硕,著书众多。他除在《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400多篇论文外,还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本。其代表作有《耕耘和探索——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文选》、《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在学术高地上攀登——金融理论问题探索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金融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和《经济学理论漫笔》等。邱兆祥的学术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泛,既有对经济金融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又有对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看法;既有对经济学说史问题的研究,又有对现代经济学科分类和经济管理问题的见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邱兆祥活跃在中国经济金融学界,对诸如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国有银行改革、发展民营银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区域化、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教育以及金融高管薪酬和反对学术腐败等理论问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独到见解,经众多主流媒体和网络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邱兆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问题。邱兆祥早年致力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倾注十年时间和心血完成的学术专著——《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一书,是国内唯一一本全面系统探讨马克思货币理论问题的学术专著。

(2)关于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邱兆祥先后撰写了《论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关于现代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20多篇研究经济金融学科建设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动态》等报刊上,系国内在该领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最多的理论工作者之一,也因此被同行的学者称之为研究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专业户”。

(3)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理论问题。金融中心建设曾经是国内经济金融界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003年针对国内金融学界的学者提出的在中国大陆可以建立多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观点,邱兆祥撰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张。

(4)关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受到邱兆祥的格外关注。他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理论与实践》和《金融时报》等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50篇研究论文。

(5)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理论问题。邱兆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均为他的博士生),提出了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战略。该项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后,获得经济金融学界和读者的好评。著名金融学家吴念鲁教授先后在《金融时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书评,积极向读者推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6)关于反对学术腐败问题。邱兆祥指出:“浮躁是学术界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邱兆祥撰写了《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学者要潜心做学问》等七、八篇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上,被国内外多家网站、刊物转载或引用。

交叉融合 金融教育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探求高深学问的场所,它负有大哲学家培根所倡导的“发展知识”的任务。针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从大学生到硕士到博士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和人生经历,邱兆祥有自己的培养态度和建议。他认为,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年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塑造人格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系天下、感恩社会的人文精神。只有具有这种人文精神,才能在学习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邱兆祥说:“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要有积极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以及奋发向上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本科教育阶段,要把培养本专业的扎实学科基础知识放在首要位置,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有力保障。在硕士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是数理分析能力,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在博士期间,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