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上了孔明船歇后语解析 - 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鲁肃上了孔明船歇后语解析

鲁肃上了孔明船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这是一个歇后语,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实际上历史上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个事情,鲁肃也根本没有与孔明同坐一船喝酒,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影响非常的大,很多人都知道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更加知道以上的这个歇后语。下面我们就讲一下“鲁肃上了孔明船”是怎么回事。

鲁肃画像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曹操带领大军南下,要攻取东吴,这个时候诸葛亮刚刚被刘备收在身边,诸葛亮于是只身前往东吴,劝说东吴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但是东吴很多人都想让孙权投降曹操,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极力主战,于是孙权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并且与周瑜不谋而合采用火攻曹营,周瑜想要借口杀死孔明,要孔明几天之内制造十万支羽箭,如果孔明造不出就要按照军法处理。

孔明接下任务,但是鲁肃一连几天都看不到孔明造箭的行动,于是非常的好奇,孔明向鲁肃借了许多的船只,并且在船只上面扎满草人,预备给自己使用,具体怎么用孔明并不向鲁肃说,到了应该交羽箭的那一天江面上下了非常大的雾,孔明邀请鲁肃去取箭,于是孔明与鲁肃同乘一艘小船向着曹营出发了,鲁肃非常好奇,但是孔明又不说明,于是鲁肃糊里糊涂的就跟随者乘船向着曹营去了。等到了距离曹营非常近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击鼓呐喊,曹军见到大雾,搞不清楚状况不敢出来应战,于是只是用羽箭射击,于是草人上面扎满了羽箭,等到天亮的时候雾气将要散去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羽箭”,并且快速的离开了。回去清点羽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要制造的数量,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鲁肃和诸葛亮

鲁肃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鲁肃是东吴孙权的军师,而诸葛亮是蜀地刘备的军师。两人虽然辅佐的君主不一样,但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三国》诸葛亮剧照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是一个善于调和的人。实则,鲁肃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才。鲁肃是孙权的之际,二人同榻而饮的时候,对天下的形式以及吴国的策略谈论中意见达到高度的统一,鲁肃曾对孙权说“主公将来可以称帝”虽然说完遭到孙权的训斥,认为汉天子还在,此话大逆不道,但是同时又补充到时机还未成熟,鲁肃喜上眉梢,原来孙权早已有此大志。

鲁肃和诸葛亮都是属于赞成孙、刘联盟的人,鲁肃曾说过“孙刘两家在三十年(萨日朗什么意思?萨日朗是一种红色的花,细小的茎叶,白色象蒜一样的鳞茎,火红的花冠向上卷起,内蒙古草原的人们叫它萨日朗花。 蒙语萨日朗花,翻译成汉语就是草原上的山丹花,象征夫妻和睦,也象征多子多福。)内结成联盟,江东基业大事可成。”以此可以看出鲁肃眼光之长远,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战略谋划,令人佩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击退了曹操大军,站稳了江东地区。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策划者和实践者。诸葛亮、周瑜向来不和,周瑜也曾一度想要除掉诸葛亮,为了不破坏联盟,总是鲁肃从中周旋,事事协调。

诸葛孔明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总是将自己看穿周瑜心思的事情透露给鲁肃,又让周瑜知道,这也是周瑜视他为眼中钉,想要除之而后快的原因。比起诸葛亮时时想要显露自己聪明,鲁肃则是懂得隐藏,从来不在人前显露聪明,只有孙权需要的时候才显露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当然诸葛亮被为“卧龙先生”也不是凭空得来,诸葛亮的智慧也是无人能及的,周瑜就曾感叹过“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智辞鲁肃

鲁肃有生之年最大的政治主张就是孙刘联合共抗曹操,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做,鲁肃的政治主张从来就没有变过,为了这一主张鲁肃有时候可以说是两头受气也不为过,特别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鲁肃更是被描写成为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老实人,被孔明耍的团团转,可以说鲁肃为了保住孙刘联盟费劲了心力。

诸葛亮剧照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在这一回中,周瑜听说刘备袭取了南郡和荆襄气急败坏就要率兵去攻打,鲁肃出面说,不能攻打啊,这样做不利于孙刘联盟,并且刘备与曹操的关系本来就不错,如果把刘备逼急了跟曹操联合一起来攻打东吴就糟糕了。我先去讨要,如果实在是不给再想办法就是了。于是众将都说这个方法比较好。于是周瑜就派鲁肃前去见刘备,鲁肃先跑去了南郡,听说刘备在荆州于是又跑到了荆州,见到了诸葛亮和刘备,谈到要回荆州的想法,诸葛亮说,荆州是刘表的地方,并不是东吴的地方,刘备作为刘表的弟弟,帮助刘表的儿子治理荆州是理所当然的。鲁肃于是说,刘表的儿子现在都在江夏,并没有在荆州怎么能够说帮助刘表的儿子治理荆州呢?于是诸葛亮让病重的刘琦出来与鲁肃见面,鲁肃见到刘琦于是没有话说了,沉默许久鲁肃说,如果刘琦的儿子不在了,是不是可以将荆州还给东吴了呢?诸葛亮于是说,那当然。于是鲁肃就这样回去了。荆州也没有要回来。

鲁肃回到江东说了自己去的经过,周瑜非常气愤,说,刘琦现在还那么年轻,等到刘琦死后才能归还荆州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鲁肃说,我看刘琦病的很重,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于是周瑜这才作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肃为孙刘联盟做出的努力,可以说鲁肃的一生都在为孙刘联盟而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并没有看到孙刘联盟的必要性,于是在鲁肃死去不久,孙刘联盟就崩塌了,于是三国鼎立的局势很快消失了。

鲁肃不如樊哙

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的谋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结交周瑜,后和周瑜一起投靠孙权,在孙权处鞠躬尽瘁,为孙权鼎立江东做出很大的贡献。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生在一个富豪之家,虽然祖辈无人出仕,但是家底丰厚,再加上他视金如土,志向远大,在当地也是有名望之人。当时袁术吸纳他做了个东城长,居巢长周瑜带领难民向他借粮时,他二话没说就把仓库一半都借给了他,周瑜感念此人恩惠,鲁肃本是豪爽之人,两人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后来,鲁肃被周瑜邀请,一起投靠了孙权。鲁肃认为,曹操一人独大,只有联合刘备才有赢他的可能,遂促成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骗取孙权的荆州,孙权极为不满,鲁肃为了大局,单刀赴会,面见关羽,为世人称道。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心腹猛将,西汉的开国元勋。曾在鸿门宴时救了刘邦,伟西汉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是楚汉相争时的风云人物。

鲁肃不如樊哙并不是三国时期的典故,而是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故事。一次,大学士纪晓岚坐船而行,后面一艘船赶了上来,船上有一武士,扔给了他一个包着石子的纸条,上面写着“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纪晓岚哪能不知道这是讽刺他文臣不如武将,于是纪晓岚就回了一句“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纪晓岚以文臣狄青和武将萧何反驳,因此这两句话闻名天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吕蒙都是三国时候东吴的人才,鲁肃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吕蒙则是英勇的将军,驰骋沙场,屡建奇功。两人一文一武,共同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三国》吕蒙剧照

鲁肃身为一代文臣又怎么会和吕蒙结成好友呢?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非常英勇,在孙策在位时,他依附他的姐夫邓当,以是将军之才。后来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对他更是看重。吕蒙也当不负众望,围困曹仁于南郡,攻占荆州三郡,用计谋生擒郝普,在逍遥津战役中,英勇杀敌,抵抗张辽军的追袭。只是此人不好读书,刚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下掌管军务,不能不学习,不然如何服众。”吕蒙不爱读书,便以军中事务繁杂,实在无暇脱身做借口推辞了。

后来孙权又说:“读书可以明志,没有要你细细钻研,只是让你了解历史,我比你事务更多,但是每天也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受益良多。”吕蒙终于听劝,开始读书。自此,吕蒙常常浏览史书、兵书、学士渊博。

鲁肃来到寻阳,与吕蒙商讨军事,惊讶的说:“你的才干谋略,再也不是当时在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应该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大哥知道的太迟了。”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于吕蒙结成好友,告别而去。鲁肃死后,吕蒙代领其军,大败关羽,占领了荆州。

鲁肃才能如何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