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什么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意思是:夜晚远远看到篱笆下有灯光闪烁,知道是儿童在捉蛐蛐。

2、原诗如下:

夜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4、赏析: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5、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什么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意思是:远远看到篱笆下有灯光闪烁,知道是儿童在捉蛐蛐。

《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判断出什么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深秋,冷冷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沙沙作响,阵阵的寒意袭来,江上吹来的秋风,让这个身在异乡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故里…

此诗用:“借景抒情,以景入情”的写作手法,头两句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的落木萧瑟与寒意阵阵。秋风秋江似乎也在倾诉漂流在外的那种凄怆落寞之情感。此时此刻,更加让诗人对家乡无比思念。

在冷冷的秋风里,他在想像,是不是家中小儿还在挑灯夜戏,挑逗蟋蟀嘻嘻着…这是诗人深切盼望能回归故里,和亲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唯一深情。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