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怎样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谢邀请。我是晋风。关于怎么赏析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我就不费笔墨了。需要提醒题主的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几个大网站都有详尽的资料可取可收,不只这一首,只要是有名古诗词,你都可大饱眼福!谢谢!

王之涣的《凉州词》好在哪,为何值得无数后人传唱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也是后人经常提到的几首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一。

明人李攀龙将王昌龄的《出塞》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王世懋就不服,他说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要从王翰的《凉州词》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选。

清人王士祯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同样提到王之涣的《凉州词》,可见此诗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原作二首,此为其一。此诗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又有作“黄沙直上”。

一片孤城,“一片”是很唐诗习用语,常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但比“一座”多了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作为古曲诗词语汇,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纵目远望,黄河渐远渐上,直上到白云之间,在黄河边上,万仞高山拥簇着一座孤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即今横吹之笛子,是羌族乐器,故名。

杨柳,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曲,音调悲伤。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春风”句语意双关,既是说边关荒凉,春风不至,又暗寓君恩不到。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是春风是吹不到的地方。

王之涣的《凉州词》,开篇即可谓千古奇句。

写黄河的诗,诗人的视大抵是顺着黄河的流向,强调奔腾的气势。王之涣的《登颧雀楼》即有“黄河入海流”句,诗人的视线随着黄河奔流入海。李白有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也是写观望黄河的上游,但李白的视线是由远及近,是顺着黄河的流向的,强调黄河自天上奔流到眼前的气势。

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视线却从眼前渐渐逆流而上,望向黄河的源头,展现出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这句诗写得神思飞跃,让人击节赞叹。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强调边城的孤危,在黄河远上与万仞高山浩瀚苍莽的背景下,孤城显得孤独而强毅。而这孤独强毅的“孤城”形象,揭示的正是戍边将士孤独而又坚毅的内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最后两句造语巧妙,本是戍边的将士吹起了一曲幽怨的《折杨柳》,诗人王之涣却说,幽怨笛声埋怨边城没有青青的柳柳。

如此一来,杨柳的含义变得丰富起来,它既指美好的春光,也指幽i怨的《折杨柳》笛曲,还暗含古诗词中杨柳最常见的意义离愁别恨。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有双关含义,即指边关凄凉,无春风吹拂,又暗指边城地远,君恩不到。

最后两句十四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由《折杨柳》曲,联想到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又联想到边关荒凉,春光不到,再联想到孤城地远,君恩不到,一切看起来毫无逻辑,但却符合人思维的跳跃性,符合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最令人赞叹的是,诗人王之涣用巧妙语言,将这些杂乱的联想与丰富的情感表达的浑然一体,还深化了全诗的诗意。

读完全诗,我们感受到了边关的荒凉,感受到了戍边战士的凄苦,但却没有沉沦在这些消极的情绪中,反而在荒凉中感受到了雄强,在凄苦中感受到了悲壮,读之情绪高昂,慷慨悲壮,这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答者:谢小楼

王之涣《凉州词》哪一句表示玉门关那样孤独

(原创)王之涣《凉州词》哪一句表示玉门关那样孤独?

《凉州词》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乐府曲调,传说来自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据《乐府诗集》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其词多写塞外风光和征役之苦。

作者简介

王之焕,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大原)人,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因受人诬谤,拂衣辞官,优游于山水之间。家居十余年,晚年出任文安县尉,为官清正,卒于任所。平生有豪侠气概,常悲歌击剑,放情纵酒,不屑孜孜求取功名,好与名士交往,与高适

、王昌龄、崔国辅等相互唱和。其诗“传乎牙章,布在人口”,名动一时。他的诗绝句成就最高,尤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作大都散失,《全唐诗》仅存绝句六首。

这首巜凉州词》有“旗亭画壁“的轶事。据传开元年间,王之焕与高适、王昌龄到酒馆饮酒,遇梨园伶人(专职以表演歌曲为生的人),三人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自诗的多少定诗名高下,唱一首于旗亭壁上(酒舘墙壁)划一笔。商适和王昌龄二人的诗都被唱到,剩下王之涣,王指伶人中最美者说:“此女所唱,如非我诗,则终身不与诸公争衡。“ 女子发声,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当时已经是社会上传唱的名篇。

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词语赏析: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羌笛“,古代西域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巜折杨柳》曲子。歌词大都是离愁乡思,曲调凄凉哀怨。

”春风不度”,指边关荒凉凄寒而春迟到,这里也暗喻森廷恩泽不到边域士卒。

”玉门关“,甘肃敦煌出西也,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试译如下:

黄河远远地插入,

天际中的白云之间。

一座孤零零话城堡,

被万仭的丛山包围。

羌笛何必吹奏巜杨柳曲》,

那如泣如诉的哀怨曲调?

就连那和煦的春风,

也吹不到这蛮荒,

凄凉的玉门关来!

赏析:

作者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士卒防守边关的艰辛和孤独。诗中沒有直接描写戍边的苦怨,而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羌笛吹奏的巜杨柳曲》,好象是在怨析柳,怨离别,又好象是在埋怨边关外的荒凉与苦寒,就连春风也吹不到这个蛮荒之地。其中,隐含着朝廷的恩泽到不了边关的战士。这些战士的乡愁,离别亲人的哀怨都在“羌笛何须怨杨柳“中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前面描写的景物从黄河、白云间、孤城、万仞山着墨,在雄浑中更显露出苍凉,从远处、大处落笔。后面抒发出戍边的哀怨,一曲巜折杨柳》将戍边士卒的辛苦与哀怨从曲中唱出,这曲子细柔而娓婉。全诗将幽情置于景中,描写出苦但不悲哀,幽怨但不怒吼。作者用苍硬的笔触,蕴藉的措辞描写出戍也士卒的风貌。是一首描写边塞的杰作。

诗的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