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是什么日子(5月2日是伊朗的禁油日,也是重大灾难日,其性质深远若按事取名叫什么日好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5月2日是伊朗的禁油日,也是重大灾难日,其性质深远若按事取名叫什么日好

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美伊关系破裂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这几十年来虽然美国一直对伊朗屡屡施压,但美国总给伊朗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而这次特朗普总统上台后,似乎美国对伊朗有一种赶尽杀绝的滋味,而在特朗普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公报私仇的变态行径。
因为从特朗普的行为上来看,他确实过度的偏袒了以色列,无论在耶路撒冷的问题上,还是在伊核的问题上。

难道特朗普的犹太女婿库什纳和已经加入犹太教是半个犹太人的女儿伊万卡,真的代表犹太集团势力左右了白宫对外的政策走向?真是那样的话,那么5月2日美国对伊朗的禁油日,就有了特别的意义,确实是性质深远。我认为真的要给这个特殊的日子取个名字的话,《犹太人的胜利日》这个称号最贴近事实。
特朗普是因为伊核问题上苛刻的要求,导致伊核框架协议的散架。而伊核框架协议的散架带上石油利益的冲突,便带来了美伊现在严峻的对峙局面。
那为什么美国把伊朗的核力量发展看管的这么严厉呢?

主要原因还是伊朗和以色列那种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大家都应该知道以色列在中东其实就是美国为自己的利益,而打入中东的一枚棋子。当然犹太集团在美国的政治势力也是相当强大和根深蒂固的,这种遥相呼应的利益交换,就成就了美国和以色列牢不可破的两国关系。
当然从伊朗发展核力量开始,就一直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而以色列作为资深的核武器拥有国,也知道伊朗如果发展制造了核武器对自己这个弹丸小国意味着什么。所以以色列曾经多次向美国提出,要用外科手术般的空中打击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因为美国考虑到中东地区复杂的各种政治因素,一直压制着以色列这种冲动的选择。

这次好了,以色列的丈人当上美国总统了,而这个美国丈人还铁定要帮以色列收拾仇家伊朗。

就这样特朗普挥舞着制裁的大棒,带着杀气腾腾的航空母舰,要伊朗好看了。

不过我认为,这次伊朗应该会服软,应该会在特朗普的大棒下,拉上和事佬乖乖的回到伊核的谈判桌上。确实自从俄罗斯插手叙利亚问题后,伊朗在中东的动作有点过于大了,战略收缩应该是这个古老波斯国家的选项了。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就是这样,在一伸一缩之间变成了历史的片段。

为什么俄罗斯普京要把二战结束的日子从9月2日改为9月3日

其实,早年的苏联时代,9月3日就是苏联官方的二战结束日。

因为,当年心高气傲的苏联认为,1945年9月2日,在美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署投降书的这天,主角是美国代表,自己的地位遭到了忽视。为了表示不服和蔑视,就把战争结束日选在了第二天——9月3号。这天被称作“军人荣耀日”,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后,又加上了一个“反恐团结日”叫法。

直到2010年,当时跟西方关系还不错的俄罗斯,又按欧美传统,将9月2号设为二战结束日,非常友好的要和西方国家保持一致。

再往后,就是今年了,俄罗斯再次把日子改了回来,跟咱们的“中国抗战胜利日”成了同天。不过,这倒真不是因为俄方要主动和东亚大国保持一致的考虑。目前看,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俄罗斯在对西方和投靠北约的各个原苏东国家的回应。

比如,在二战认知上,头也不回的迅速倒向西方的乌克兰和波兰,近些年来,从不吝惜抓住一切场合,打脸俄罗斯。

早在2015年,乌克兰就公开表示,今后不会依循旧规,在5月9号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也不再参加莫斯科胜利日阅兵等俄罗斯官方举行的纪念活动;而选在8日与欧洲国家同庆二战胜利。

只是,好像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欧洲也没邀请过乌克兰纪念5月8号的“二战胜利日”。

到了今年1月27日,波兰举行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在普京不在场的情形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成了“主角”。

在发言中,泽连斯基充分发挥了演员功底,声情并茂的讲述了冲破集中营大门的乌克兰坦克兵,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功绩,对苏联红军的贡献和牺牲,只字未提。

发言现场,波兰总统杜达与泽连斯基一唱一和,互相追捧,通篇唯一提及苏联的,就是控诉了苏联伙同德国发动二战,瓜分波兰(实际上,说苏联发动二战有点过了,但是合伙瓜分波兰倒真属于史实)。

这番演绎之下,给人的感觉就似乎是,苏联和德国发动了二战;而最终摧毁法西斯,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东欧国家,是当年的乌克兰......

可是,要追溯“乌克兰打赢二战”的这番说辞的相关历史依据,貌似仅仅源于——打开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的,是当年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坦克兵。

要非强做联系的话,貌似只能这么解释了。

然后,时间一晃,到了今年3月,乌克兰公开发表官方声明,又一次强调了,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不会参加2020年莫斯科方面任何有关“胜利日”的纪念活动。

再接着,捷克境内也出现了“异动”。

2020年4月3日,在捷克和俄罗斯官方及民间的各种口头较量之后,疫情当下,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苏军将领伊万·科涅夫元帅纪念碑还是被强行拆除了。

然而,布拉格的美丽风貌和宏伟建筑之所以能保存至今,科涅夫元帅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的。

在二战史中,科涅夫不仅是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齐名的元帅,而且也是率苏军攻克柏林,解放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重要功勋将领。

在从纳粹手中解放布拉格时,科涅夫元帅禁止使用远程重型火炮,选择了更残酷的近身战斗,从而让这座城市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为此,苏军牺牲了12000官兵。

(1945年,在布拉格城内受到群众英雄般热烈欢迎的苏军)

之后,科涅夫元帅在捷克斯洛伐克(当年还是一个国家)一直以“解放者”的形象传承了数代。这次被拆掉的塑像,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纪念为从纳粹德国手中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牺牲的苏军,当地人通过捐款的形式,修建而成的。

在塑像被拆除的前一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为此新签署了一项联邦法律。规定,俄罗斯将对破坏或损坏为保卫祖国牺牲的军人墓地和纪念碑的人追究刑事责任,境外活动也是一样。

当然,虽说立了法,但毕竟事儿发生在捷克境内,也只能打个嘴仗。

显然,面对前势力范围内国家主动投靠西方,亵渎二战和苏军功绩的行为,俄罗斯政府确实需要出手了。

所以,这回把“二战结束日”改回苏联时代的传统日期,就是俄罗斯在敲打这些同属斯拉夫人的东欧国家们,不要忘本;更是一种对西方近年来企图篡改二战历史行为的回应和警告——别以为苏联不在了,你们就可以随意打扮历史,当今的俄罗斯不但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肉体”,更传承了它的精神。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