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木版水印(北京荣宝斋木刻水印王雪涛,齐白石、宋吟可、田世光、俞致贞、吴作人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北京荣宝斋木刻水印王雪涛,齐白石、宋吟可、田世光、俞致贞、吴作人

此类木版水印名家画文 革前荣宝斋柜台就卖,我记得几毛钱一张,是为提供学习临摹的。现在网上还能看到拍卖的,起价几十元一张。

木板水印是什么

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木版水印主要有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等特殊技巧制作而成。

木版水印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扩展资料

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公元868年(唐代咸通九年),有一名叫王阶的人便用此技术刻《金刚经》扉页插图,流传于世。唐以来书籍多附插图,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

后来,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于1896年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笺、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版水印技艺

字画木版水映是什么意思

楼住,应该是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字画是我国特有的复制工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出现“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工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我国目前纯粹作为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惜工本的,但从取得的成果来说是巨大的。这次推出的大量古今名画就是其成果之一。
简介
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是中国传统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主要用以复制书木版水印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又称“木刻水印”。唐代以来,中国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皆黑色。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明代正德(1506~1521)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主旨为在书眉上加批语,行间加圈点,每种颜色代表一家批注或评点。图刻的彩色套印,最初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花上涂红色,枝干涂棕色、黄色等,然后覆纸刷印。如万历年间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中的《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及万历刻本《花史》等。稍后,发展为几种颜色分版套印。明代末期更进一步出现饾版印刷方法。
大幅中国书画的复制及年画印制,大量采用木版水印。木版年画的著名产地有苏州桃花坞、河北杨柳青(今属天津市)、山东潍县、四川绵竹四大家,皆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23~1850)。桃花坞木版年画画风细致;杨柳青年画受历代院体画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潍县年画线条简练刚劲;绵竹年画讲求对称饱满。木版年画有的是多色套印,有的只以木版印线条轮廓,然后手工敷彩、开相。
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首先,根据原作进行设计分版,在透明涤纶片或赛璐珞片上勾摹原作,依据所勾墨线轮廓在雁皮纸上精确描绘刻稿;然后反贴在刨平的梨木板或其他纹理细致的木板上,运用不同刀具和刀法,刻出线条版、枯笔版或平版;最后选配原作所用的材料和颜料,将水墨和色彩刷掸到已经刻好的木板上,再根据需要,套印到宣纸、连史纸、绵麻纸或画绢上。
起源和发展
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木版水印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王阶的人便用此技术刻《金刚经》扉页插图,现尚流传于世。唐以来书籍多附插图,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近数十年来,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于1896年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笺、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宝斋木版水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已发展到了巅峰,也说明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已真正成熟。
主要工艺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耙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木版水印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
勾描
由画师担任此项工作。第一步先分色,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归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即分成几套版。色彩简单的画面有二、三套至八、九套版不等,工细而复杂的要分到几十套,大幅的甚至分到几百套到一千六百于套(如《簪花仕女图卷》)。勾描时先用赛璐璐版(即透明薄胶版)覆盖在原作上,照着勾描;然后用极薄的燕皮纸覆在勾描好的赛璐璐版上再描。将描好以后的画稿,极其精细地反复检查其笔触、神韵,同原作有无出入。之后,再从原作的色调和印刷需要分别勾出几套版备用。
刻板
这是木版水印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即把勾在燕皮纸上的画样粘在木板上再进行雕刻。该者除依据墨线雕刻外,还须参看原作,细心领会,持刀如笔,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笔法传木版水印达得惟妙惟肖。
印刷
这是木版水印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各分版刻成后,依次逐版套印成画。印刷使用的纸(或绢)、墨、色等材料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由于印刷用料及装裱形式与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复制品具有酷似原作的特殊效果。人们常誉为“艺术再现“,几可乱真。同时由于木版水印全系手工操作,要求水平高,生产过程时间长,产量少,因此,木版水印画也被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广受中外艺术爱好者欢迎。
成长历程
重拾技艺--鲁迅郑振铎印制诗笺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是从印制诗笺开始的。所谓诗笺,就是带有暗花和格纹的信纸,是传统文人用的东西。清末的诗笺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这个时木版水印期典型的绘画风格。进入20世纪30年代,笺纸的颓败之势日渐显现,旧有的店铺已经大多不再印制,技艺高深的技师又相继故去。一向对版画情有独钟的鲁迅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如战火再起,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恐怕真的就要泯灭了。
1933年,郑振铎受鲁迅之托,在京城寻找能够印制精美诗笺的地方。9月中狂飙怒吼、飞沙漫天的一天,感到希望越来越渺茫的郑振铎寻到了荣宝斋。在荣宝斋上下的配合下,两位先生的愿望最终实现了,这一民族遗产得以留世,多年后,郑振铎先生对此事仍然念念不忘。通过这次印制,荣宝斋又重新积聚了木版水印的技术力量。
为张大千印制《敦煌供养人》
上个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一桩公案,更让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1941年,张大千携家人和弟子西去敦煌研习敦煌壁画。不久传张大千为了临摹竟大面积破坏敦煌壁画的消息,全国震动。对于张大千打掉敦煌壁画的说法很多,一种较为流行的版本是: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时,张大千发现在早已剥落的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出现,他认为画的下面一定还藏着某种不为人所知的东西。经过一番协商后,张大千决定打掉外面的一层。剥落之前,他先把上面一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了下来。剥落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幅敷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张大千率领门生在敦煌两年多的时间,据说全部花费达“五百根金条“之巨。他先后临摹了276件敦煌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