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雄#关羽又被称为“美髯公”,这是对他身体上哪种东西的赞美?梁山之上,关胜和朱仝二人谁才是关羽真正的化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百万英雄#关羽又被称为“美髯公”,这是对他身体上哪种东西的赞美

关羽又被称为美髯公,这是因为他的胡子长得很好看,而美髯公是诸葛亮对他起的美称。

古人一般不轻易剪头发或者刮胡子。在《孝经》的第一句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毁”。所以,关羽会留有胡子。

而曾有介绍说:关羽身高八尺,髯长二尺。由此可见,关羽的胡子留得很长,再加上关羽对胡子的护理和保护应该也做得很到位,所以他的胡子看起来很好看,才让诸葛亮不由自主的给他封了个美髯公的美称。

梁山之上,关胜和朱仝二人谁才是关羽真正的化身

《水浒传》中没有真关公,只是借用了关公的符号,尤其是那把青龙偃月刀。梁山好汉中,宋江、关胜、朱仝三个人像关公,但却没有一个人完全像,要把他们三人的相貌重叠起来,才是一个被矮化了的关云长。

那么,施耐庵为何把关公劈成三瓣,以宋江、关胜、朱仝来矮化关公呢?

《水浒传》中的关公为何是“关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前,来到了山下的一处市井,在“父子客店”的间壁铁匠铺定制戒刀和禅杖。待诏问花和尚,禅杖要多重的。鲁智深说,要一百斤重,待诏说重了,怕师父使不动:“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

鲁智深听待诏提关公,心中十分焦躁,反怼道:“我便不及关王?他也是个人。”待诏见提不得关王,改口说常人只是四五十斤重的兵器就合适了。鲁智深退了一步,说:那就打一条八十一斤重的吧。待诏说,肥了不好看也不好用,“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

于是,鲁智深就按照待诏所说的斤两,打造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沙门法器第一次被写成了杀人的兵器。

那么,这段故事中,为何把关羽写成了“关王”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段北宋的“革佛”历史。

“父子客店”说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所以皇帝的间壁是“待诏”。过去,民间把剃头匠叫做“待招”,是提手旁的“招”。剃头匠挑着一头热的剃头担子走街串巷,听到有人招呼便停下来给人剃头。后来,“待招”又演绎成手艺人的称呼。

施耐庵则故意把“待招”写成“待诏”,犹如棋待诏、诗待诏一样,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给皇帝传递诏书之人。所以,这家铁匠铺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父子客店下达了“革佛诏”。

至于后来的小说、评书、杂剧,乃至李劼人等也把手艺人写成“待诏”,那时讹误了施耐庵的原意而误写了。

这一番禅杖重量的讨价还价,却以待诏说的六十二斤这个什么都挨不着的数字敲定,其实说的是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误走妖魔算起,经历六十二个年头,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于是,鲁智深大闹佛门。

关羽死后,便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到了北宋时期,宋徽宗忽然追赠之。道君皇帝在崇宁元年(1102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期间,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其中,武安王是大观二年(1107年)所封。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故事的背景是宣和元年,所以,待诏说关羽是“关王”,符合历史真实,也是有历史出处的。

后文故事中,有一节鲁智深吃狗肉,以狗腿大闹五台山的情节。狗,隐藏的是属狗的宋徽宗。鲁达大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骂的其实是童贯。

《水浒传》是一部反皇帝的小说,骂了宋徽宗,又以宋徽宗而矮化关公,于是,关王刀由《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八十二斤减为八十一斤。九九八十一,意味着北宋、南宋各九代君主走向终极。

如此,梁山上的关公能是真关公吗?

宋江、关胜、朱仝象征梁山忠勇义

关公是忠勇义的化身,但在《水浒传》中却是以宋徽宗矮化了关羽,所以,以《忠义水浒传》命名这部小说,背离了原著精神,简直毫无道理。

《水浒传》中,最先出场的“关公”是美髯公朱仝。书中这样描述朱仝的形象: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

朱仝虽然貌似关公,却根本就不像关公,最关键的“丹凤眼,卧蚕眉”都没有。所谓眉目传神,朱仝从形似到神似都不是关公,最多是大模样仿佛像关公而已。

朱仝不是“丹凤眼,卧蚕眉”,接下来的宋江却弥补了这个不足,宋江就是“眼如丹凤,眉似卧蚕”。遗憾的是,宋江身高不够,而且,也没有美髯,而且,宋江面黑。但是,宋江足以凭借“丹凤眼,卧蚕眉”,具备了关公的形质。

最后出场的,则是大刀关胜,他是关云长的嫡派子孙,自然遗存着祖上强大的基因。书中这样描述关胜: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

面如重枣、凤眼朝天、唇若涂朱,这些都对,但关胜却不是“卧蚕眉”,更不是“美髯公”。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到底长什么样。罗贯中在关羽出场时,这样描述道: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假如把宋江、关胜、朱仝三个人的长相拼接起来,那就是八分像关羽了。但是,无论是关胜还是朱仝,他们的身高却远远矮于关公,这岂不就是矮化了的关羽?说到身高,就更别提宋江了,若是以宋江作为梁山关羽的化身,关公的形象那就彻底毁掉了。

关羽髯长一尺八寸,梁山三个关羽中,髯最长者是朱仝,但也只有一尺五寸。关公“美髯公”的形象,也在书中大打折扣。

从文本故事中解读,梁山以忠义为聚义宗旨,那么,宋江以忠字当头,就象征了关公的忠。朱仝不断舍身取义,放走晁盖、宋江、雷横,就象征了关公的义。关胜则上应天勇星,排名五虎将第一,自然是象征了关公的勇。

文本故事中,宋江、关胜、朱仝当得起忠勇义之名,虽然被矮化。矮化的不是文本故事中的梁山好汉,而是讥讽宋徽宗。关王是宋徽宗所封,梁山好汉是专门“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天罡地煞,肯定是“我便不如关王?他也是个人”。

梁山关公的密码都隐藏在青龙偃月刀之中

回头再说说鲁智深与待诏论关王,则又说的是明朝的晋王朱棡。《奉天靖难记》中说,朱棡听闻朱元璋不满太子朱标,便生出做皇帝的梦想,秘制了很多逾制的仪仗乘舆,暗藏在五台山文殊院。因事机不密,朱棡放火烧毁了这些为做太子乃至皇帝而准备的仪仗乘舆。

《明史》中说,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他就是隐藏在《水浒传》中的另一个“美髯公”。朱棡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历戊戌年,朱棡也是属狗的。所以,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是在宋徽宗革佛诏的历史中深层次地隐藏着明朝的历史。这是《水浒传》的核心层次故事,整部书隐写的就是明朝皇位争夺的一段秘史,也就是靖难之役。

朱棡是明代九大塞王之一,书中的“九纹龙”、“九尾龟”、“九天玄女”、“蔡九知府”隐写的都是九大塞王,当然也包括了晋王朱棡。九大塞王中的燕王与朱棡最不和,但却是燕王夺得了天下。

而且,施耐庵以北宋的灭亡史,暗藏大明王朝的国祚,预言大明王朝如北宋那样,灭亡于“大金盘”,也就是金国。大金盘,是梁山大聚义时出现的,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金国出现,残星与明月都被赶散,明月,隐喻的就是明朝。

关胜的青龙偃月刀,其实是“青龙”、“偃月”。《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写了一条大青蛇窜入温德殿,盘踞于龙椅之上。蛇有龙象,但却不是真龙,青蛇便是一条假青龙——这是罗贯中笔下的“青龙偃月刀”。

施耐庵继承罗贯中这一暗喻法,更强化了“偃月”寓意。《水浒传》中的“青龙”,则说的是建文帝。“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有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条雪花大蛇,建文帝生于1377年12月5日,也就是农历丁巳年大雪节前夕,丁巳年是蛇年,雪花大蛇就是建文帝。青与白是一对对立关系,也有青得发白之义。故而,青龙偃月刀之“青龙”在《水浒传》中说的就是建文帝。

偃,就是倒下、停止、停息之意,月亮落下,岂不就是“赶散残星与明月”?这层寓意,讲的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是为了永久延续大明火德国运。但是,所谓的“天道”不是帝王的天道,太阳升起,明月就要落下——是为“偃月”。

关胜排名梁山五虎将之首,而五虎将并非照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蜀汉五虎将,而是暗喻朱洪武为延续大明国祚而给子孙确定的辈分,也就是“金木水火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