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一的解释?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
发布时间: 2023-07-06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的解释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释义:

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原文: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邻居一同赏花的。

“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最后一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当然是意在点明全篇的主旨。按中国传统的诗文作法,向来以“美人”隐喻自己心里思念的人或事(志向),但此处的“美人”却一反常规,指的是“林栖者”,也就是自称高洁的隐士们。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宰相,曾辅佐唐玄宗造就了开元盛世,后被奸人排挤而遭贬谪。他有自己的志向,希望再回到朝廷治理国家,重振昔日辉煌,这就是他的“本心”。而林栖者的本心却是隐匿山林,与世无争,实际上他们也于事无补。长久与林栖者为伍,实非张九龄所愿。也就是作者以这两句表明心迹。
兰是草本植物,桂是木本植物,一荣于春,一华于秋。草、木之心,各有不同。初看起来,诗中所举,一者为物(兰、桂),一者为人(林栖者亦即美人)。诸不知按中国传统的文学思维,张九龄是以兰喻自己,以桂喻林栖者。两者同样是美的,但美的形式却不一样——各有“本心”。张九龄在有意疏远林栖者的同时,仍承认并赞美他们,维护了他人的尊严和感情。没有较深的社会阅历,是很难体会诗中的真味的。 只用“兰叶”或“桂华”一个意象,行吗?

古诗19首其一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

【原文】:

行行重行行1,与君生别离2。
相去万余里3,各在天一涯4;
道路阻且长5,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6,越鸟巢南枝7。
相去日已远8,衣带日已缓9;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10。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11,努力加餐饭12

【注释】:

1、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2、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3、相去:相距,相离。
4、涯:边际。
5、阻:艰险。
6、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7、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8、已:同“以”。
9、远:久。
10、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11、顾反:“反”同“返”返回,回家。顾:顾恋、思念。
12、“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13、弃捐:抛弃。
14、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全文释义】: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这首诗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日渐宽松,是因为人日益消瘦,不说人渐瘦而说带渐缓,久别与长期相思之苦都用暗示表达出来。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有后人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诗中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二句写思妇因相思之深而产生的疑虑。含蓄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文化教养。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此二句又承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更进一步写久别与相思之苦。“岁月”,指时间。“忽已晚”,言时间过得快。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