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有那么多人躲进深山老林生活,隐居的目的又是什么?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为何有那么多人躲进深山老林生活,隐居的目的又是什么

红尘游 #原创#

文/浪里礁

生未逢时枯运走,

勤无积库苦心愁。

是非天道亏公允,

贫贵前缘命里由。

山复水疑荒废路,

人临车往晕迷头。

纵然岭上云边客,

也恨红尘坎坷游。

2021.11.14

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

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 二、自己家庭问题 三、自身的个性使然

我想在回答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之前,还是先弄清楚什么是“终南捷径”为好。

“终南捷径”:出自于《新唐书·卢藏用传》,书中记载:唐武则天时期,文人卢藏用想入仕为官,又没把握,怎么办?就装模作样‘隐居’在皇城根儿不远处的钟南山上,借此得到了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因此,“终南捷径”指的是追求名利最近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杜甫诗《寄李白二十韵》的两句,这首诗是他闻听李白被贬放逐时所写,由此可见,李白在杜甫眼里,才华是多么出众,形象是多么不凡。

既然,李白才华出众,“冠盖满京华”,那么,入仕时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 二、自己家庭问题 三、自身的个性来谈谈

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

1、唐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确定于唐代,完善于宋代,因此,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完善,不是严格按照试卷成绩选拔官员,当然,思想活泛有门路的学子们,在参加正式考试前还有运作的可能。

在唐代,有一种说法,叫“干谒名公”,就是想办法让当时有权有名望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多么出众,若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当时,这是很常见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曾经说过: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许预先干谒名公,呈现诗文,翼其称誉。就是这个意思。

2、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导致“终南捷径”成为很普遍想现象

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认知,就是鄙视敢于说出自己读书就是想做官的人。那些文人常常会掩饰自己苦读诗书的目的,明明想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还故意表现出自己不想做官。如果,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多大把握,会选择‘隐居’生活,这样以来,人们就会说他品行高洁,越发的敬重他,宣扬他,结果是名声远扬,最后,被邀请出来做官,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唐代,以这样入仕的人不在少数,像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陈子昂、白居易、王维都是这样出道的。因此,李白选择走“终南捷径”并非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

二、自身的个性

李白生性豪放,爱广交朋友,游历天下,遍赏祖国大好河山。但是,从他大量的诗歌中看他本人,又充满着矛盾。他想入仕,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但是,又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更要命的是他那刚直不阿的强烈个性,让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此,他便“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此可以看出,李白洒脱狂放不羁的个性,他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也许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来趋炎附势的写八股文般的诗来应试。

三、自己家庭问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诗圣杜甫是他的铁粉。关于李白的家庭背景的记载,有一部是李白自认的族叔李阳冰所著的《草堂集序》,书中描述李白:“李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改名为姓,谪居条支,神龙之初归于蜀。”意思就是李白祖上是陇西成纪人,还是皇亲贵族,但是,不知李白的祖上究竟犯了什么事,要隐姓埋名逃到西域,甚至几代之后回到中原还要潜回,恢复李姓。而且李白的所谓皇室身份也没有得到过承认。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而李白对他的身世也是没有明确表示过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李白的身世很神秘。

在唐代,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制度中,还是有着种种的限制。《唐六典》中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规定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意思就是:首先,参加科举的人身世要清白,不能犯过罪,而且祖上要明确,也不能有罪犯,其次,家中从商的学子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李白的家庭背景直到现在都没有个定论,就连他自己都闪烁其词不愿明说,可见他的身世家庭背景或许有难言之隐,而且,他的父亲应该是个商人,所以李白其实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的,因此李白只好另辟蹊径,走“终南捷径”以博得那些名公的赏识。

结语:

在我看来,李白不只是个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者,他还拥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所以,他想入仕,他想以身报国。凭他的才华,中举并非难事,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三点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 二、自身的个性使然 三、自己家庭问题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家庭背景不清白导致他不能参加科举。

俗语“终南捷径”是怎么来的与李白等人有关联吗

要了解深入理解“终南捷径”一词的意思及其与李白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唐朝与道教的关系。

一、唐代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

唐时的道教非常兴盛发达。唐高祖李渊自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的后裔,他下圣旨规定道教为国教,为三教之首,享有比儒教、佛教更高的地位。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厚赏。玄宗又下令两京及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供奉老君,并屡次托称老君降临,传授祥瑞之物。究其根本,道教的炼丹术和养生术可以满足帝王长生不老的幻想,道教的神话又为帝王的统治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由于相互的需要,统治者对道教极为尊崇扶持,道教在当时极为兴盛,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如袁天罡、李淳风以及后来的司马承祯、吴筠等等,都是极受皇帝推崇的道教人物。

二、终南山便捷的地理位置

终南自古为仙人修道圣地,被道教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长期以来,由于隐居修炼的高道大德辈出,道法道术日显,促进了道教门派的萌芽、诞生与繁荣,于是便有了“自古终南出神仙”的美誉。同时,终南山距离都城长安很近,便于那些有名望的道士随时接受皇帝的召唤,入宫讲法。这样,终南山道士便与皇权形成了极为亲近密切的关系。很多人便利用这一点得到道士的推荐,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

三、终南捷径的典故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科场、官场失利;还有一种人,其隐居的原因比较特殊,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任用那些假意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卢藏用就是出于最后这种目的,他通过隐居之举,取得了贤名,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职。时人因为卢藏用曾隐居多年,将其称为“随驾隐士”。《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