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抗洪的?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是怎么抗洪的

大家好!我是勤学好文。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是怎么抗洪的?”问题

我认为回答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讲明白古人“怎么抗”的。我们国家国土幅员广大,水系众多,洪水灾害频繁。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抗击洪灾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古代众多的抗洪事例中,我想介绍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一.鲧禹父子“堵”与“疏”的抗洪探索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尧在位的时候,我国的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于是尧命令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鲧采用息壤来堵塞洪水,他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还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然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让大家推荐治水的人才,大臣们都推荐禹(鲧的儿子)。舜就派禹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还派了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他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实际考察,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治水过程中,和人民在一起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安居乐业。

远古时期的鲧和禹他们父子领导人们抗击洪水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表现出我们的先祖治理洪水的执着的信念,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大禹从鲧治水“堵“的办法,改变为对洪水的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后世的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二.李冰父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之道

成都平原,在古代水旱灾害十分严重。这里的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是成都平原的地上悬江。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它有大小支流90余条,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雨水来临江水上涨,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李冰为蜀郡太守。他上任后,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用来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是通过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畅通流向东边,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分水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来临,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就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高度合适,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因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能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李冰父子组织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修建了这一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而且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直至今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于成龙的上中下全流域综合治理方略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其上游为黄土高原,森林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浑浊,故有“浑河”、“小黄河”等之称,因其善淤、善决、善徙,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浑河泛涨,淹没旗下及民人庄田。康熙帝派于成龙察治。他查勘浑河河道,决定加固石卢段旧堤的同时,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疏筑兼施,既筑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时注意治沙,并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变以往历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自是浑河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

于成龙治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浓重的一笔。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赐名,企盼浑河从此安平,不再泛滥,寄托着永远安流、造福京华的美好愿望。这个美名一直沿用了下来,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会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谢谢您的关注。希望继续与您交流。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熟悉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人称“万历首辅”的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作为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的天才,张居正不仅是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是当时年幼的明神宗的老师,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荣誉职位的大臣,万历皇帝曾许诺照顾先生的子孙,然而,张居正却在病逝后被抄家,传言中并没有人为他求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张居正,这位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隶属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列。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到了历史浪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危如累卵的明王朝重获勃勃生机。

但是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这样一个优秀得耀眼的人,在当时理所当然成的为了其他官员和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能有人会说,虽然张居正可能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但作为张居正的学生,万历帝怎会“恩将仇报”呢?这就涉及到当时的特殊情况了,隆庆六年(1572),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皇帝年幼,太后监国,张居正暂且代为主持大局。神宗即位以来,朝廷之事皆不用他插手,张居正已将事情办理妥当。闲来无事的万历皇帝渐渐喜欢上喝酒,为此,张居正曾好好地给他上过政治课,劝他赶快戒掉这等不良嗜好。但是,神宗毕竟长大了,也到了叛逆期,开始抵触和反抗张居正。他将饮酒一事当作反抗的一部分,不但没有戒酒,反倒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还惹出了事端。万历八年(1580),喝得不省人事的神宗命人痛打了太监冯保的养子一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冯保自是不甘,将此事告诉了李太后。

李太后教子甚严,当下扬言要为天下人除害,废掉这不争气的皇帝,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为帝。神宗被吓得赶紧认错。后来此事以张居正替神宗写了篇“罪己诏”收场,但神宗渐渐“成熟”的心灵,片刻之间,发生了巨变,对张居正渐渐产生怨恨。

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了张居正病逝,年轻的万历皇帝终于真正的掌握了大权。张居正尸骨未寒之际,一场风暴袭来了。

神宗首先将矛头指向冯保,抄了其家,搜德大量金银珠宝,巨额财产历时一个多月才统计完,神宗是个贪财之人,这下子让他红了眼,坐不住了,打起了所谓奢侈糜烂的张居正的主意。

张居正改革得罪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