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的读音是什么?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燕王朱棣”的读音是什么

燕王朱棣:【yàn wáng zhū dì 】

【出处】:

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140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一共21个。
一、后妃列表
1、仁孝文皇后徐氏;
2、金/李氏;
3、昭献贵妃王氏;
4、昭懿贵妃张氏;
5、恭献贤妃权氏;
6、康惠庄淑丽妃韩氏;
7、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8、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9、贞静顺妃张氏;
10、惠穆顺妃郭氏;
11、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12、安顺惠妃龙氏;
13、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14、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15、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16、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17、任顺妃;
18、李昭仪;
19、吕婕妤;
20、恭荣美人王氏;
21、景惠美人卢氏。
二、后妃
1、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后,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嫡长女,母谢夫人(谢再兴次女)。
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祔太庙。
2、昭献贵妃王氏
昭献贵妃(-1420年)王氏,明成祖朱棣的宠妃。
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永乐七年(1409)封为昭容。
后晋封贵妃。
贵妃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恭谨,为明成祖朱棣所重。
朱棣晚年多急怒。
王氏曲为调护,自太子朱高炽和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逝世,谥昭献,礼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贵妃。
3、昭懿贵妃张氏
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
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
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
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
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
4、惠妃吴氏
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
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
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
5、惠妃崔氏
崔惠妃(1395年-1424年),名失考,朝鲜人,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的妃嫔。
朝鲜中军副司正崔得霏的女儿。
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年十五岁,封美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去世。
此次共殉葬30多人,来自朝鲜的崔氏和韩丽妃也被强迫殉葬,年三十岁。
加赠惠妃,谥号“康靖庄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成祖仁孝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懿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贵妃

燕王朱棣是怎么死的

1424年7月,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除了一点之外。这一点就是看人才的眼光。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人,事实证明这三个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朱棣去世后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由于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也正是这件奇人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燕王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

靖难之役打乱了这一切,永乐皇帝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唯——个王爷造反成功的千古奇迹。靖难四年,朱棣以八百私兵起家,对抗拥有整个天下的建文帝,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建文帝即位后,掌握着处置诸藩的主动权,如果恩威并用,待时机成熟后,再对个别藩王处置,则诸王不得不就范。可是,建文上位后不到一年,即连废五王。政局稳定,天下太平,而且朱元璋的影响力还在,没有哪个叔伯亲王敢来挑战他的地位。他完全有时间好好筹谋削藩一事,先把藩王稳住,就算没什么好办法,效仿汉武帝推恩令也是一条不错的兵不血刃的削藩路。可惜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还没有稳固政权的时候就听从了左右的建议开始削藩,以至于逼得燕王朱棣等藩王没了后路,同样也断自己的后路。朱元璋死的时候把大多数能征善战的武将全杀了。朱标一死,这些人很明显不是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驾驭的了的。朱元璋借着开国大将蓝玉案大肆屠戮朱标太子的势力集团。等到朱允炆即位时无人可用。

反观燕王朱棣,他虽早有夺位野心,但是,一直隐忍不发。术士袁琪给他看相,袁琪称他为「异日太平天子」,他佯装不解,将袁瑛驱逐至通州。袁瑛已登船准备沿运河南下,他才确信袁琪不是朝廷密探,将其召回,可见他是何等小心。朱棣率领的北方军士多戍边,能征善战。朱棣从小便在军营里混日子。长大成人之后朱棣更是不负众望,在年轻的藩王中间他和晋王最受军方器重。他的军队虽然是地方军,但是是大明朝守北大门的军队,他们骁勇善战,一个个都如狼似虎。这是长期没有打仗的中央军比不了的。

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夺取皇位都经历了什么

在燕王朱棣经历的四年“靖难之役”中,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处处碰壁;2、出师不利;3、逐渐占据优势;4、成功夺取政权

1、处处碰壁

首先,燕王朱棣当时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多次削藩政策,导致他出现了想要谋反的心理,后来便开始联系其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