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员外广行善德,儿子却天生痴傻,三婚寡妇:娶我能治
发布时间: 2023-07-11

蓬溪县有个叫郑有德的员外,他是县里最大的富翁,也是受百姓尊敬的大善人。这些年来,郑员外不但坚持修桥造路,还修了三所育儿堂。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他也会开仓放粮,让穷人都能得到救济,度过难关。

说起这郑员外,也是县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自小寒窗苦读,指望能将来咸鱼翻身,考取功名做官。

可他读到20岁了,自认为有些才学,却屡次屡败,连县试都过不了,只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童生。这一年,他父母相继去世,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他没点出息,读书读到父母双亡还是童生,干脆找条麻绳缢死算了。

郑有德并没有缢死,他一气之下,把家里的书全部烧了。带着变卖祖宗几亩田产得来的数十两银子,离开家乡去了繁华的江南。

常言道“老天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对郑有德来说,更是如此,他在江南一番调查后,开始做起了茶叶生意。

一开始,仅是从乡下茶农手中收茶叶,再到金陵、苏州和杭州贩卖。开始他本钱很少,做事谋定而后动,一步步都非常谨慎,因此没有出现失误。

三年后,他在苏州城开起了第一家有德茶坊,招了几个伙计自己做老板。十年后,他成了苏州最大的茶叶老板。开了数十家店铺,生意遍及了江南的大小城市,因他善于交往,人品又好,结交的都是达官贵人,所以能日进斗金。

郑有德虽然是大富豪,但只是潜心经营生意,在外面一直没有娶妻纳妾。

郑有德四十五岁那年,去淮南谈生意,路上遇到一个长得黑丑的汉子,正在被一条大狗猛追,那条狗看起来很凶猛,但丑汉也没必要怕成那样啊!

后来,那条狗追上丑汉,将其扑倒在地,骑在他身上猛咬。

郑有德连忙捡石块打狗。那狗挨了石块后,似乎受了重伤,身上流血惨叫着逃开了。丑汉向郑有德拜谢,表示以后要报答他的恩情。

郑有德对这丑汉颇有好感,问他的姓名,汉子自称赵如海,也是要去淮南办事。郑有德便叫他同行,路上又对他颇为照顾,并请他吃饭喝酒。

展开全文

赵如海很少说话,除了郑有德问话,他一般都缄口不言。这天走在路上,郑有德问道:“你去淮南有什么事吗?”

赵如海看了他一眼,似乎不愿回答这个问题。接着他叹息说:“恩公,实不相瞒,我是阴司的鬼差,去淮南是要勾几个人的!”

郑有德大为吃惊,对他的话也不太相信。赵如海便伸出手来,嘴里念起不知名的法咒,突然他手上出现了一本暗灰的书页,上面黑气缭绕。

赵如海说:“恩公,这是阴司的勾牍,你可以看一看!”

见到如此神奇的一幕,郑有德大惊失色,这才相信丑汉所言不虚。

郑有德接过书页,往上一看后大惊失色。这上面有十几个名字,其中的一行正写着郑有德的名字,籍贯年龄也一清二楚。天哪,自己难道活不了多久了?

赵如海说:“恩公,没想到这次所勾之人有你,但这是命中注定的,又有什么办法呢?财富功名都是虚妄,恩公也无需畏惧。上面的期限是一个月,我最后再来勾你,也当是报答一路上的恩情了!”

郑有德得知此事后,便不再去淮南了,别了鬼差赵如海,自己回转苏州,打算安排一些后事。过了一天后,正逢天降暴雨,冲毁了归路上的一座桥。

当时,河边淹死了好几个人,许多人都堵在大河边无法通行。

人之将死,其心也善。郑有德想到自己赚得的许多钱财,死了也带不走,突然大彻大悟起来。他在附近的钱庄兑了一千两银子,马上请人修桥。

安排好此事后,才坐船回了苏州。他把生意交给了一个在苏州安家的王爷朋友,自己则是雇了十几辆大马车,带着这些年积攒的大批钱财,赶往家乡的小县城,他期望死在故乡。

一路上,他看到穷人和灾民,都会给他们银子。现在这些财富,能做多少善事是多少。这时候,他真正明白了父亲给他起名“有德”的含义,也明白了“富则达济天下”的道理。钱财只有这样,才真正有了价值。

回到家乡后,郑有德在城南买了一座大宅,又拿出银子救济家乡的穷人。

这时候,他对死亡也看得看了,见着快要到一个月了,就赶紧买了棺材,还定做了寿衣,就这样平静的等着阴差来勾魂。

很快到了一个月,可是并没有等来赵如海,他心里开始有些打鼓起来。又过了三天,这晚他刚躺下时,突然床前黑影一闪,赵如海出现了。

郑有德见此一笑,洒脱说道:“赵兄,不是说阎王叫人三更死,哪能留你到五更吗?我都准备好后事了,你怎么迟到了啊!”

赵如海闻言笑了,拱手恭喜说:“恩公,这一下你可以不死了,还能活三十六年。希望你继续行善,做个大善人,方不辜负了我一番心意!”

郑有德惊喜万分,问这是什么原因?赵如海说:“恩公确实死期到了。但因为你修桥之功,以及这一段时间的散财行善,我向阎王上报了你的功德。这一任阎王赏罚分明,很注重现世报应。见你真的悟了,便大笔一挥,增加了你三纪阳寿,也就是还可以再活三十六年!”

郑有德喜极而泣,他哭着哭着突然就醒了,原来竟是做了一场梦。但他知道这事儿是真的,便连忙向外面拜了拜,感谢赵如海的恩德。

知道还能活三十多年后,赵如海便在家乡置办了一些田产屋宅。随后广行善事结善缘,赢得了家乡父老的一致称赞。

得知他还没成亲后,媒人们每天都往郑家跑,要给他介绍亲事。

郑有德想着为了家族传承,也该娶妻生子,于是便娶了县里一个宋举人的女儿为妻。婚后夫妻恩爱,一年后便生下一子,起名郑宝玉。

这娃才生出来时,看着也颇为可爱,但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发现了不对劲。郑宝玉竟是个天生傻子,得了严重的痴呆症。

这些年寻了无数名医,都没能将他治好!郑员外只有这一个独子,这样下去将来他郑家别说发展,怕是要变成绝户啊!郑有德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这些年来一直行善,将家财都散去了大半,没想到儿子却是这般下场。

郑宝玉16岁时,除了吃饭和方便其他啥都不会,穿衣都需要仆人伺候,更别指望读书学习了,他的脑子智力,顶多就和两三岁的孩童差不多。

郑宝玉成年后,郑有德想着儿子不行,那就给他娶个媳妇,看这样郑家能否再添后人,不至于断了香火。于是放出话去,要是哪家女子愿嫁给傻儿子,愿出千两银子为聘礼。

果然,看在钱的份上,一切都好办了!很快媒婆便谈好了一门亲事,是城里一个小商人的女儿,名叫苏慧娘,生得也十分美貌。

很快,热闹的把这慧娘娶进了门。郑有德夫妻对这儿媳妇颇为愧疚,毕竟儿子是个傻子,虽说付了聘礼,但她能嫁来郑家,便是一份恩情了。

慧娘婚后表现十分贤惠能干,郑有德夫妻也很是高兴,对她十分信任,渐渐把家中屋宅的管理权都交给她,让她自己做主,不用向夫妻俩请示。

府里的仆人丫环们,都知道老爷夫人看重少夫人,都十分讨好慧娘。慧娘掌握了大权,整天穿金戴银,不久她娘家也住起了大宅,变得富贵起来。

郑有德心中有些不快,但想到慧娘要伺候自己的傻儿子,只得忍了下来。

郑有德夫妻纵容她,也希望她能早些怀孕,为郑家生出孙子来。可过了一年多,慧娘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郑有德的夫人宋氏有些不满了,言语间有时就会敲些边鼓,那慧娘本就聪明,想必知道怎么做。

又过了不到三个月,慧娘吃饭时干呕起来,请来郎中一看,果然怀上了。

郑有德夫妻大喜,只要她能帮郑家怀孙子,以后就让她当家也没什么,反正到最后,这个家还是姓郑的。

宋氏想到儿子傻,怕他夜里伤了慧娘。这天看着儿子在院子里抓蝴蝶,便悄悄对他说:“儿啊,你媳妇怀娃了,你晚上别弄那事,小心磕碰着她了!”

郑宝玉看着娘,不解地说:“不会碰着,我睡地上,他和陈管家睡床上,相距很远,怎么能碰着!”宋氏听了大惊,慧娘竟是这样怀孕的?

原来郑府的院子很大,其中又有几处小院,宋宝玉成亲后,就和慧娘单独住了一处小院,郑有德夫妻对儿媳妇尊重,成亲后一直没进去过。

不料现在慧娘怀孕,却是和陈管家睡一起的。那陈管家,正是半年前慧娘介绍来的娘家表哥。慧娘肚中的孩子,当然是陈管家的,二人早就商量好了,趁着郑宝玉痴傻,弄个孩子出来,以后孩子长大了继承家产,郑家就改姓了。

宋氏得知此事,气得身子发抖,当场却没有发作,回去告诉了郑有德。

郑有德虽是大善人,但也并非是个吃素的,可以任人这般欺负。他暗中命人监视慧娘和赵管事,果然见到两人夜间幽会。

最后,这一对奸夫淫妇当场被捉,县令审判后,将陈管家发配边关从军,而这个苏慧娘,则被休回娘家,判她一辈子不能再嫁人。

经此一事,郑有德夫妻也明白过来了,自己这个傻儿子,若治不好傻病,根本就不懂夫妻之事,没有办法为郑家增添后辈。郑有德十分焦急,于是发出了高额悬赏:只要能治好他的儿子,宁愿付出郑家的一半家产。

于是,全国各地都有名医赶来,这样折腾了两三年,郑宝玉还是和以前差不多,就像个两三岁的娃,什么也学不会。

这天,郑府外突然来了一个长相颇丑,看上去年近二十的妇人。

郑有德接待了她,那妇人说:“奴家姓齐,是平阳镇的一个三婚寡妇,如果郑员外你肯下厚礼,为你儿子娶我为妻,那奴家可以治好他的傻病!”

郑有德有些不信,这样的骗子他见得多了。但他现在也不生气,只是委婉的拒绝了。齐寡妇见此便起身告辞,还说:“这世上除了我,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