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陶行知有哪些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陶行知有哪些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个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三大原理:
A.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B.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和学的中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三大原理,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与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其中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那么三大原理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下面就结合事例来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大原理。

一、学成归国,要使全中国的人都受到教育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他 14岁曾立下志向:“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 从小就体现出了要用教育开发民智的思想。

1914年, 陶行知 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23岁的 陶行知 ,随后被校方推荐去美国留学,于26岁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并在归国的海轮上下决心:“我归国后,要使全中国的人都受到教育”。

由于1917年的中国很穷,很苦,很落后。那时候国内有两亿文盲,约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 陶行知 认为问题出在教育上,所以,他一回国就开始在高校任教,一边任教,一边到处奔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众多的文化界名人纷纷占领高等学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他们不同的是,陶行知却脱下西装,放弃自己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当时他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买一整套四合院),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村落,住进了牛棚当中,创办了闻名中外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二、教育思想的三大原理

通过多年的刻苦工作, 陶行知先生已经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可归纳为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 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 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陶先生认定 社会 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 社会 的力量,满足 社会 的需要。

其 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 社会 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 社会 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 社会 所需要的人才。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先生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三、举例说明

例一:“学祖国需要的东西”(生活即教育)

在抗战时期,陶先生为造就民族解放的一代新人,在重庆办起了“育才学校”,挑选了不少孤儿入学。其中有一位女学生是朝鲜抗日战士的孩子,她才华初露,先生十分疼爱。

但当先生得知她是朝鲜孩子时,就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还是进 社会 组,学 社会 科学吧,好不好?”朝鲜女孩不解地反问:“为什么?我从小喜欢作文,写诗……”

先生耐心地开导:“你的祖国现在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 社会 主义!”经先生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是对的。

此例充分说明: 陶行知教导学生们,要结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来学习知识,这样在接受教育学成之后,才能学有所用,更好的去为祖国人民与 社会 生活服务。

例二: 社会 即学校的实例

因陶行知的巨大影响力,来 晓庄 师范学校报名的孩子们成千上万,学校的桌椅都不够用了,陶行知便请了一位木匠师傅来做凳子。这位木匠师傅刚准备好工具要干活,陶行知突然对他说:“师傅,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师傅一愣,不叫我做凳子那叫我来干什么?陶行知接着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你教会一个学生做凳子,就给你一份工钱,如果都教不会,就算你把凳子全部做好了,也一分钱没有。”

木匠师傅一听是这么回事,也觉得新鲜,就答应了。陶行知又说:“你教学生们做凳子,学生们也得教你文化知识,看看谁教得好,谁学得快。”

就这样,学生们一边跟着木匠师傅学做凳子,一边教他学习文化知识,几天下来,不但全校的凳子都做好了,学生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更深的理解,一举两得。

这例子表明了, 社会 就是一个大课堂,只要留意、有心到处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学生向木匠师傅学会了做凳子,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来走向 社会 就又多了一项求生技能;木匠师傅从学生那里学到了文化知识,对他进一步提高木匠技艺大有益处,从而提升了生存能力。这真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啊。

四、笔者评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 历史 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我们应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借鉴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认真抓好群众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等工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