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在线翻译器?文言文老马识途的全
发布时间: 2023-07-06

古文在线翻译器

雍正十三(乙卯)年,佃户张天锡家里生了一只鹅,长着两个头。有人认为是妖怪。沈丰功老先生说:“不是妖怪。人有双胞胎,蛋也有双黄蛋。双黄蛋孵出的小鸡,一定是两个头的。我见过几次了”。我偶然和堂侄虞惇谈到这件事时,虞惇说:“凡是一雄一雌配对的鹅,生下十只蛋会孵出十只小鹅,两只雄鹅一只雌鹅配对,生下十只蛋一定会坏一两只,是因为雄性精气乱。一只雄鹅两只雌鹅配对,生下十只蛋也一定会坏一两只,因为雄性精气不足。鸡鸭就不会这样,各种动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由此想到,鹅鸭都不能自己孵卵,人们让鸡代替它们孵卵。天地产生万物的时候,飞禽类都是先以天地精气化育,然后再代代卵生,就不必再细说了。(所有动物都是先有精气化育然后有形体交配,前人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是没有深入思考!)只是,不知道最初卵生的时候,上古人类还浑浑沌沌,谁会知道用鸡来代替孵卵呢?鸡不去代替鹅孵卵,鹅又怎能传种到现在呢?这些事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文言文老马识途的全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字词义注释
1.伐:讨伐
2.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阳:南面,南
5.以:凭借
6.不难:不惜,不耻
7.圣人:有智慧的人
8.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9.圣:精明通达
10.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12.蚁囊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13.掘:挖。
14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5.迷惑: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
16.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7.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1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9.行:走
20.居:居住
21.圣:精明通达
22.从:跟随
23.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24.不难:不惜,不耻
25.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 公的大臣。
26.阴:山北水南
27.阳 :山南水北
28.以:凭借
29.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老马识途文言文

1、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文章选自战国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10、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1、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2、遂:终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处于。

二、相关人物介绍

1、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2、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3、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三、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